脏腑针灸常用穴位
常用腧穴的穴性及用法:
一、任脉:
1、天突:止咳降逆(泻);
2、巨阙:宽胸利隔(泻);
3、中脘:和胃降逆(泻);
4、水分:利水祛湿(泻);
5、神阙:补益元气(灸补);
6、气海:大补元气(灸补);
7、关元:益肾归元(灸补),清血海之邪,通下焦,开逐脏腑之邪外排之门;
8、中极:逐水通淋(泻)。
二、手太阴肺经:
尺泽:清肺热,清太阴经之邪(泻)。
三、手厥阴心包经:
1、内关:利胸膈,清心包之牙(泻);
2、间使:行气散滞,通畅气机(泻)。
四、手少阴心经:
1、神门:补益心血(补),清心 火(泻);
2、通里:清心 热(泻)。
五、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补正气(补),清热邪(泻);
2、曲池:祛风穴(泻)。
六、足阳明胃经:
1、天枢:传输上下之气;润肠通便(泻);涩肠止泄(补);
2、水道:利水液(泻);
3、足三里:补脾胃(补),和胃通肠(泻);
5、下巨虚:补益小肠气(补),解小肠邪(泻);
7、内庭:清胃热(泻)。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
2、心俞;
3、肝俞;
4、脾俞;
5、肾俞。俞穴主治本脏各种病症。
6、委中:清膀胱经之邪(泻)。
八、足少阳胆经:
1、风市:清胆经之邪(泻);
2、阳陵泉:益筋气(补),舒筋气(泻);
3、绝骨:益髓气(补),和髓气(泻);
5、风池:通毛窍,祛风(泻)。
九、足厥阴肝经:
1、期门:解肝邪(泻);
十、足太阴脾经:
3、地机:利水祛湿(泻)
4、公孙:通肠降逆(泻)。
十一、足少阴肾经:
1、盲俞,
2、中注,
3、四满,
4、气穴,以上四穴皆清少阴经之邪。
5、复溜:补肾气(补);
7、幽门:利胸隔(泻)。
脏腑针灸常俞穴共四十八个,这些穴位根据病症进行选择配伍基本上能够含盖大部分病症的治疗,但在具体运用中还要选用一些经验穴位。如:治便秘在选用常用穴辨证治疗时,还可用“支沟”配“照海”的经验用穴进行治疗。所以在临床中要辨证灵活操作,以达到最佳治病效果。
脏腑针灸祛邪常用穴:
1、祛风:
3、祛痰:丰隆,
4、祛瘀:三阴交,
8、清胃热:内庭,
9、清肝热 :太冲,
11、散气滞:间使。
脏腑针炙常用补穴:
1、补心血:神门,
2、补肺气:肺俞,
4、健脾:阴陵泉,
6、补气:合谷,
7、补血:三阴交,
有泻实的,有补虚的,有通利的,诸穴如药,辨证配伍,则成针灸配方,实为简单,易学易用,这也是脏腑针灸一大特色。
脏腑针灸腹部常用穴:
1、巨阙(利胸隔),
7、天枢(传上下之气),
8、盲俞、水注、四满(清肾邪) ,
9、水道(利水湿),
脏腑针灸操作程序:一般针脏腑疾病,先针腹部,再针上肢,后针下肢,再针患部。针后根据情况施艾壮灸。
脏腑针灸常用补泻手法:
1、迎随补泻法;
2、捻转补泻法;
3、提插补泻法;
4、开阖补泻法;
5、艾灸补泻法。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