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万氏妇人科》产后病辨治学术特色及用药经验探讨(刘卓超,黄小靖等)

求道

浏览:385

时间:2024-04-28

学术思想


1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


万全认为妇人产后虚实夹杂,多本虚,故提出治疗上“产后专以补虚为主”[5],如治疗产后腰痛中“产后下血过多则胞脉虚,脉虚则肾气虚,肾主腰,故令腰疼,肾地黄汤主之”[5],认为产后当以补益为主。同时万氏提出产妇体虚,易感外邪而为病,“风邪入而变阴寒,或凉气侵而直为厥逆,皆死亡定于旦夕,而危急乱于须臾也”[5],提出产后外感病传变迅速,易损人性命,指出“若作外症治之,药下喉即变症莫测矣,可不慎欤”[5],应当辨证施治,结合产妇本虚之病机,攻补兼施。


2败血存内,致病多端


万氏妇人科》中共记载败血17处。万氏认为“败血随其所止之处,无不成病”[5],产后“败血”存于体内,可侵犯多脏腑经络,致其功能受阻,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败血上逆于心,扰乱神明,致产后癫狂;败血逆犯脾胃,运化不利,升降失责,则致腹胀满闷、恶心呕吐;败血流注肾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腰者为肾之府”[6],致腰部刺痛,时作时止;败血停贮于腹,则腹痛如刺,不可触及;败血留滞经脉,气血不利,营卫不和,则致寒热往来;败血流入经络,阻遏津气,留滞不行,则致四肢水肿;败血流注肝经,引动肝风,则致头晕目眩,循经胁肋,则致胁痛;败血上闭心窍,心气通于舌,则舌强而不能言语。总言之,败血致病,变化多端,涉及脏腑经脉等,其症多变,不可不重视。


用药特点


1虚则补之,气血同治


素问·调经论篇》曰:“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6]产后往往气血耗伤,产妇的体质常虚弱,孙思邈提出“惟得将补,不可转泻”,重视产后病补虚[7],宋代陈自明认为产后多虚、多瘀[8]。万氏继承前人思想,提出“产后之病,不可枚举,总以补气补血为主”,总结产后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虚弱。气者血之帅也,气可生血,血之化生与气息息相关,气虚则血虚,治疗上常选用人参益气养血。人参大补人体之元气,《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9],《本草纲目》认为其可“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10]。黄煌[11]认为,其主治气液不足者,其人枯瘦,脉微弱,舌燥,则可用之,实为治虚损诸疾的首选之品。血为气之母,治疗产后病常选用当归川芎以补血活血。当归味甘、辛,性温。《汤液本草》云:“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故以血药主之。”[12]当归补血活血之效显著,故为血中圣药。川芎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日华子本草》认为其“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13],乃血中之气药,其配合补血药使用,可通达气血,祛瘀生新,补而不滞。如治产后头痛,万氏载:“人身之中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和畅,斯无病。盖产后去血过多,阴血已亏,阳气失守,头者诸阳之会,上凑于头,故为头痛,但补其阴血,则阳气得从而头痛自止。”[5]以芎归汤治之,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加葱白生姜以辛散其阳气,则血虚得补,气血和畅,头得濡养则痛止。


2顾护脾胃,攻补兼施


中焦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补益气血必当先调补脾胃,故万氏在方剂上灵活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加减等。同时万氏认识到产后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中焦易受痰饮瘀血、外邪等影响,故注重辨证施治。如治疗产后腹满、恶心欲呕者,记载道:“败血散于脾胃,脾受则不能运化津液而成腹胀,胃受则不能受水谷而生呕逆。若以平常治胀治呕之剂治之,则药不对症,反增其病,宜用抵圣汤主之。”[5]方中以半夏陈皮生姜温燥之性散中焦水湿痰饮,以赤芍泽兰活血化瘀,祛其逆犯之败血,加人参甘草以健脾益气,达到恢复中焦斡旋之功。


3缓其辛烈,补而不燥


万全治疗产后病注重应用甘味之品,其常用甘草,《本经》载其有强壮滋补之功[9]。张元素认为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缓诸药相互克制之性,以协力而达更佳之效[14]。当归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产后阴血亏损,若无缓制之品,则可致浮阳上逆。肝者,体阴而用阳,心者,阳中之阳也。若是妄动心肝之阳气,上亢则出现头眩、心中悸动不安、汗出,重者则晕厥抽搐,或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则出现口干欲饮、烦躁盗汗等症,故佐以甘草,以其缓和之性,制阳亢之险,化燥热之性。人参为补气之佳品,因其特性,亦可用于挽救气血大伤之危证。产后气血亏损,故宜以人参益气养血。《内经》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6]产后阴血大伤,阴不制阳,阳气虚浮,且脾胃虚弱,气机升降悖逆。人参峻补,若纯用人参,则易致阳气化热,且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更耗伤气血,故以甘草之甘缓为辅,一则增其益气之功,二则缓其化火之险。万氏认为产后患者体质虚弱,阴血大伤,不可纯以辛温峻补,故在药物配伍方面,运用甘味之品,使瘀血得去,虚得其补,而无助热之弊。


4辛以散邪,既病防变


万氏妇人科》中治疗产后病善用药性辛散之品,辛味可散、可行,《本草纲目》载:“辛走气……辛走上焦,与气俱行”[10],有散邪、行气、行血之功。产后气血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黄帝内经》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6]。万氏承继“治未病”思想,结合产后体虚易感之病机,巧用辛散之品以祛邪,如生姜桂枝荆芥独活等,常以生姜解表散寒,辛散外邪,调理气机,配甘草以实卫气,与“治未病”思想相符。然生姜其性温燥,单用则易辛温助热,耗伤阴血,配以甘草,则可制其弊端,以达到早期防治,阻截疾病传变的目的。万氏认为“产妇中气多虚,不能行血,血斯凝滞,或闭而不来,或来而不尽”[5],提出产后易兼夹瘀血,且产后常有败血内停,致病多变,故常运用川芎桂枝当归等辛散活血之品,以散败血而防病变,祛瘀血而生新,符合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


5内外合治,以增疗效


《金匮要略》首次在妇产科中运用外治法,提出运用蛇床子散治疗“妇人阴寒”,开辟了外治法产科疾病的先河。至隋唐时期,外治法在疾病治疗中运用已相当普遍,孙思邈运用外治法的治疗范围涉及到妇、产、儿、内、外、五官等各科[15]。万氏继承与发展外治法,灵活运用外治于产后病中,如治疗产后子宫脱出,《万氏妇人科》载:“其人素虚,产时用力努责太过,以致脱出,自不能收也,宜用补中益气汤,外用洗法。”[5]外治药物选用荆芥穗、藿香叶、臭椿皮(炙)外洗患处。万氏认为产后体虚中气下陷而致子宫脱出,内治上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外治上选用辛散之荆芥穗、藿香叶、臭椿皮以升提阳气,内外合治,以增升阳之功。


结 语


万氏妇人科》产后病篇以本虚标实为核心病机,以气血为重点,首选益气补血活血之品,同时注重后天之源。其提出产后败血存内,侵犯脏腑经脉,败血致病,变化多端,发病部位广泛,创新性运用卷荷散、小蓟汤等。同时深谙治未病思想,注重疾病的预防及传变,巧妙运用辛散之品治之。药物配伍方面,根据产后体质偏颇,重视药物性味搭配平衡,重视甘味之品运用。同时治法上,不拘泥于内治法,巧妙结合外治,以增疗效,为现代产后疾病的预防、体质辨识、治疗等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09.

[2] 谢幸.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2-231.

[3] 王月云,张莉娜,王红,等.深圳市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6(6):704-708.

[4] 宋春华.天津市城区孕妇产后抑郁症流行状况、危险因素及预测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8.

[5] 万全.万氏妇人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40-62.

[6] 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49, 491,56,67.

[7] 陈雅萍.产后从虚从实病机探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13.

[8] 李春娜.《妇人大全良方》方药运用规律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39.

[9] 神农本草经[M].陈德兴,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313-314.

[10] 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3,317-323.

[11]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31.

[12] 王好古.中医经典文库:汤液本草[M].竹剑平,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8.

[13] 日华子本草辑注[M].常敏毅,辑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0.

[14] 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6.

[15] 鲍霞.《千金方》康复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76.

关联词条:

  • # 万氏妇人科
  • # 万全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刘卓超,黄小靖,刘翠玲,尹建平,陈柏书.《万氏妇人科》产后病辨治学术特色及用药经验探讨[J].中医药导报,2020,26(11):65-67.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