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脉阻是中经络型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经络型脑中风是以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相当于西医之缺血型脑中风。祖国医学认为中经络型脑中风的发生与气虚、痰浊和血瘀有关,西医也认为其形成与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有关。积损正衰、七情忧思、劳倦过度和饮食不节等是脑中风的主要病因。这些病因首先伤损机体正气,导致脏腑气虚不运,痰浊和瘀血随生,阻滞脉络,发为中风。另外,中风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这与此年龄段人群多气虚有关。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脏气已虚,特别是阳气更显得不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金元大家李东垣在中风病机上也以“正气自虚 ”立论,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王履《医经溯洄集》)。
1、心肺气虚是脑脉瘀血的根本原因
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血脉通利、血液充盈和心气充沛等三个条件。由于心主身之血脉,所以在心、脉、血共同组成的循环系统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与心气共同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活动,共同推动心血的运行。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血液瘀塞在脑脉,梗塞之脑中风就随之形成了。 明代医家王伦在《明医杂著》中说:“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明确提出气虚血瘀是中风的根本原因。清代中医学改革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更是认为中风的病机是“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临证常用的脑心通及通心络等中成药均是以益气活血通络的治则为配方依据的。
2、脾肺气虚是血脉痰滞的根本原因
随着中经络型脑中风发病率的增高,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研究,证明痰浊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人体脾肺气机,贵乎流畅通达。过嗜肥甘油腻及烟酒之品,伤损脾气,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湿聚则成痰;痰浊通过肺朝百脉的路径进入血液循环,在血脉中形成血痰证(与西医之高脂血症相似)。“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痰浊为阴邪,阴浊痰邪往往会沉积在血脉中,形成粥样斑块,进而导致血脉阻塞,形成缺血性脑中风,可突发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麻木等症状。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虽各有各自的病机特点,但痰浊致病是其共同点[1]。
3、气虚痰瘀阻滞脑脉是中经络型脑中风反复发作和缠绵不愈主要原因
中经络型脑中风的病位主要在脑之血脉,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为本,以痰瘀为标。人身之气血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与气息息相关。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行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虚不化则痰生。正如《关幼波临床经验选》所说:“气属阳,痰与血同属阴,易于胶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而成痰。”岳美中老中医也说:“胸阳(心肺阳气)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易成痰浊瘀血。”
由此可知痰浊和瘀血乃体液(津液和血液)代谢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二者均以正气不足为发生原因。津聚成痰,血滞生瘀。叶天士因而创“久病入络”学说,认为其本质为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临证指南医案》)痰浊和瘀血既是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高血脂症是痰浊留滞于血脉所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脉瘀阻的客观指征。痰瘀为患是高脂血症、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是中风病的危险因素[2]。它们在许多脑中风患者中,常常狼狈为奸,胶结在脑脉中,共同参与中经络型脑中风的形成过程。因此,我想若把脑心通及通心络中加入搜痰治痰之品,会不会能使疗效更好呢?
4、益气通脉、祛痰化瘀是治疗中经络型脑中风的主要治疗法则
由于中经络型脑中风的病机特点,决定了其治疗法则特殊性。气虚既为痰瘀的病理基础,又为促使痰瘀发生梗阻的原因。单补气,痰瘀不化;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痰浊不除,病根难已,故需当益气通络、祛痰化瘀;临证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味。由于痰浊和瘀血均为阴邪,“非温不化,非阳不运”,故可根据病情酌加温阳之品,如桂枝、附子、干姜等。若病久痰瘀入络时,还应酌加虫蚁灵动搜剔通络之品,如地龙、水蛭、土元、僵蚕等,使浊去瘀开,邪祛正复,脑脉畅通。
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还要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并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序、适当锻炼。
中经络型脑中风是一个急性发作的慢性病,难求速效,治当缓图,临证之时应善于守方。正如《寿世保元》所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5、我治中经络型脑中风
5.1临床资料
记录比较完整的有65例中经络型脑中风患者,均符合西医缺血性脑中风诊断标准[3],即: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12小时以上;脑CT或MRI提示有责任梗塞病灶。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无症状脑梗塞,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等引起的脑梗塞者以及颅内异常血管网症者,重症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所致脑梗塞者。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46岁—76岁;合并高血压者50例(76.92%),合并糖尿病者29例(44.62%),合并冠心病者27例(41.54%),合并高脂血症者52例(80.00%)。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不利,面白唇暗,气短乏力,痰涎壅盛,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或细弦等。
5.2 治疗方法
参照脑梗塞常规疗法[4],给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无出血倾向者配合肠溶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聚集;根据病情配合理疗、针灸(多用温针灸)和心理康复等治疗方法。中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二陈汤加味;基本方为:黄芪30—100g、桂枝15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5g、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5g、石菖蒲20g、远志10g、全地龙10g、大枣15g、生姜15g,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5.3 疗效评定标准[5]及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患肢肌力基本达到V级,生活完全自理)22例(33.85%);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提高II级以上)25例(38.46%);有效(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肌力提高I级以上)15例(23.10%);无效(用药前后症状、体征及肌力均未见缓解)3例(4.62%),总有效率达95.39%。
5.4 典型病例
患者丁某某,女,65岁,2012年11月10日就诊。患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年。自述半月前突发右半身无力、语言不利等症状,在县医院经相关检查及CT检查后,诊断为脑梗塞。经县医院治疗10余天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因而办理出院手续,欲寻求中医治疗。现患者头晕头痛,舌体僵硬,说话不能听懂,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意识清醒;右侧机体不能自主活动,肌力Ⅱ级,巴彬氏征阳性。现在患者处于中风恢复期,给以降压、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理疗室给以温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应用上述基本方药。20日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语言清晰,肌力恢复至IV级;又继续用药10天后,患者肌力恢复至V级,其他症状也基本消失。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