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清代仪征名医李炳故事(吴祝平)

求道

浏览:460

时间:2024-03-07

神奇出师


李炳少年从师学医,何时学习、学医的过程、老师之名号等相关情况已不得而知,但是焦循之《理堂日记》都对李炳如何出师留下一段有趣的记载。一个伤寒(外感热病)患者来请李炳老师诊治。老师说:身痛如被杖挞,这是阴证。投以理中汤、四逆汤(用干姜附子等热性药治疗),竟然不效。老师见没有好的办法,就躲避不见(技穷避之)。第二天病家又来请诊,李炳谎说老师外出办事,让他代替老师诊治,直接去了病家。看到病人卧于床,高呼身痛,辗转反侧,一小奴在旁为病人捶打痛处。李炳顿悟:天下没有被扙挞后还喜欢被捶打的。阴证应该安静,而病人左右翻滚,不是阴证之象啊,莫非是仲景所谓之骨节烦疼(即现在的重症感冒)?竟直书以大青龙汤(一种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的发汗重剂),一剂汗出而愈。不久,病人来老师家中道谢,老师毫不知情。李炳老师诘问之下,道出实情。师大惊,说:你的悟性出我之上,怎能还继续跟我学习呢?即让其挂牌行医(急趋之悬牌)。《李翁医记》卷下有类似记载,老师知道李炳大青龙汤治愈患者身烦痛后,安排酒食,询问李炳为何想到用大青龙汤治疗?李说:我想负扙之人,身体一定不能转动,所以称阴证之身痛。而我所见之人辗转于床,时起时卧,口呼痛,不能安静,这不是《伤寒论》所说“身烦痛”吗?所以姑且用发汗之法,不想竟然有效。老师大悦,即令行医。


焦循李炳相交二十七年,对李炳了解很深,在两部不同著作中记载同一个医案,真实性当无所疑。从中我们可以推断:李炳幼年学医,不是我们常见的先攻儒,不成,转而学医。其学医的过程相当慢长而曲折,如果不是偶然有机会治愈一个病人,可能还要在老师家中继续磨练人生。成年后才挂牌行医,因为案中有老师“置酒问翁”。李炳学习期间即精通经典。《名医李君墓志铭》谓李,幼习三世之书,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从本案记载中,李炳还精通《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所用之方出自《伤寒论》,其他医案中还有多处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法。他的著作之一就是《金匮要略注》,可惜未得刻印流所。从此则医案我们总结出名医的成长之路,熟读经典,长期积累,还要有超凡的悟性。


驱鬼收徒


周金声患头痛,久治不愈。李炳为他诊脉后曰:“脉中有鬼气,不是寻常头痛之病。”其他医生笑骂说李炳故意搞怪,周也不为其意。过了半年,周金声自称目中见鬼,开始时仅见鬼形,后来能听到鬼话。鬼说本姓张,前世为周金声的仆人,为周所杀。周金声非常奇怪,心想这与半年前李炳的诊断相符啊!复请李炳诊治。李炳诊后说:头痛可以用药物解除,鬼却不可以用药驱离。但是,古人有治鬼之方,可以按照古人驱鬼之法试一试。鬼进入人体内,必定依托于肝脏,所以头痛,并且眼见鬼的状形。鬼怕风,尝试用风药驱赶。处方:防风荆芥独活羌活白芷川芎藁本细辛,重用甘松,研细末,让周金声朝晚服。起初没有明显效果,服久了,见鬼渐渐稀少。鬼对周说:十年后再来。鬼形顿时消失,周金声病也痊愈。周金声感于李炳的神技,于是拜李炳为师。嘉庆十年(1805)夏,当当周金声以医闻名于世,七月,李翁去世,第二年,距周金声头痛病愈后正好十年,鬼又至,惊恐万状,周金声竟死。周金声病愈后十年间,每次患病,李炳以活血通利药治疗,让周常服百劳丸,丸中有大黄、䗪虫等,皆破血之品。李炳告戒说:鬼非血不凝,血破,则鬼无处可居。慎用补血之药。翁死后,周忘记了李炳的嘱托,按他医的劝说,服用地黄而鬼至。


世间本无鬼,而本则医案却言之凿凿,李炳真的能驱鬼吗?初读《李翁医记》,心中不免疑惑。后再读焦循《忆书》,方明了其中之意,原来是李炳的心理疗法。《忆书》载:周金声有一个兄长,过继给其伯父为子,然伯父去世已久,伯母(嗣母)不容,关系不和。兄长有一童养媳,未成婚而怀孕,腹大。他医以为鼓胀,惟独李翁诊后,确定其怀孕,且为男胎。母大怒,认为童养媳与他人私通。周兄下跪承认为自己所为。伯母不听,不久产一男婴,竟被伯母杀害。周兄愤然自缢而死。周金声深感兄长死之冤屈,心中挂念日甚,久而见鬼。鬼即其兄,只是讳称张姓。李炳深知此事经过,也自悔因诊而误杀二条人命。在治疗周金声头痛、见鬼时,采用心理暗示疗法,解除周金声心中妄念,病即愈。愈后常用百劳丸强化治疗,然而周金声并未完全放下念想,所以李翁去世后,病又复发而死。其实李炳治疗周金声所用之药均为普通祛风止痛、活血化瘀药,并无驱鬼之功。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加大,精神心理疾患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妄念妄想,症状百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也当学习一些心理疗法。学习李炳此则医案,我们可以受到一点启发。


霹雳手段


《理堂日记》载李炳治疗江鹤亭(江春,号鹤亭)之弟案可为这一评价之注腿。先说一下江春,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客居扬州的徽商巨富,两淮盐商商总(盐商商会会长)。“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徽班进京的故事主角就是他。江春的弟弟江心培,患伤寒四十日,发狂谵语,渴欲饮水。遍请名医,每日有二三十位医生来会诊。服寒水石(清热)不效,服硝黄(泻下)不效,服地黄、丹皮、芍药(滋阴)亦不效,于是请李炳诊治。李到后诊脉辨病,说:这是寒症,没有服寒凉药之道理。用人参一两、附子一两,催促病家急煎服用。药刚下肚,病人烦乱起舞发狂,目中血出,舌苔变黑,鼻中如有烟煤。在场群医大噪,说:李大胆,真是个杀人犯。服寒药十剂不愈,是因为发热太重的原因,如果是寒证,一投石膏即死。江春问诸医,你们能治吗?众医嚅嚅说不能,还是请李大胆来诘问他,江春依其言。李炳至,众人一起指责他。李炳徐徐诊脉,出来对诸医说:你们哪一个敢包治此病吗?众人皆说:不能。李炳说:我能,我从此住不这里不离开,如果病人死了,请治我以庸医杀人罪,何如?从医唯唯退出。于是增加人参为四两,附子为二两,亲自煎煮送服。告戒说:我不离开,药后听其烦乱,不用怕。药入口烦乱发狂如故,从晨时5点直到下午3点,忽然委顿卧于地上。人有告之于李炳。李说:我药已起效了,等病人醒后再诊之。至夜半病人醒,呼饥饿欲食。李诊后说:病已愈,可不用服药了,三日遂能起食饭。江春问其原故,李炳说:此阴盛格阳之症(真寒假热证),阴盛于下,阳格于上。热在上,故服寒药不见其害,可能是药量小的原因。我开始以附子人参各一两,参附俱少,难与其寒相敌,所以只见其苦,不见其利也。二倍附子而四倍人参,使附子力得达于阴,阴解而所格之,阳亦解,霍然而愈,又有何疑。方春曰:不说明,真令人惊骇欲死。江春为名流巨富,李炳能力排众议,以性命为注,靠的是医技与担当,用的是霹雳之手段,读后令人感叹,此案可作李炳人寒他热的生动体现。


还有一则医案,可以作为李炳临证胸有成竹、人塞他通的佐证。有八十老翁,患脾泻(久泻),日十余次,医不能止。请李炳诊治,李炳说:病不在泻,愈不在止。与你签订百日约定,同意就治,不同意就不为你治。老者同意,请李炳定方。李炳说:无方,只需每日用鸡蛋五枚,猪油四两煎之,一天内服完,每日如此,百日之内不可停止。老者按照李炳的话,服至十日时,泄泻加倍于前三十日,不能穿裤,糞水直流。亲戚、子孙都劝戒不能继续服用。翁不听,曰:李炳本订约百日,其言当不会错,还是继续吧。再过十余日,责怪者更多,于是停止不服。又过了二十日,泄泻稍止,但是精神微萎。恰歙县金榜(字辅之,官殿撰,清乾隆三十七年状元)来扬,金与老翁近亲,精通于医。翁告以病情,金为诊之,视所服方,见则掷去,说:如此大扬州,难道没有一个懂医的吗?老翁慢慢把李炳的话告诉金榜,自己也觉得怪异。金听后面色大变,说:此方极是,诊翁脉,脾胃败已极,所幸能泻,知大肠未枯耳,此泻一止,大肠旋枯,津液尽亡,翁死期近矣。老翁举家大惧。金说:快请李先生来商亮。李炳至后说:本订百日约,四十日即求效,没有这样的事啊。但前效尽弃,自今日始,再订百日之约方可。金榜力主签约,服此又三十日,大泻。六十日,泻渐稀。百日而止,精神倍固,不必更服善后药物。


李炳治怪病、重病不循常法却疗效卓著,与其学养深厚,辨证精准分不开,其治疗之法即在今天也难以找到类似之案。当今社会,以慢性病、疑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缺少现成治疗方药,李炳的学术思想、临证医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传承。


菩萨心肠


李炳为患者治疗不因患者之贫富而有差别,对于贫者尤用力。乾隆辛亥(1791)冬十二月,有市井小男孩,患白喉,喘促将死。其父母抬着小孩找到李炳家中求治。李炳说:病在少阴(寒症),误服寒药,所以至此,赶紧用温药救治,病会好的。男孩父母为贫穷之人,李炳问他们有几个儿子?答说:仅此一子。李炳听后心中恻然良久,说:我如果不尽力为你诊治,孩子必死。于是又反复思考斟酌,多次治疗,救了男孩一命。


李炳尽力为贫穷百姓治疗,深得百姓信任。晚年常往邵伯镇,每次去,沿湖百姓用小船请李炳上门诊病,小船前后相接如蚂蚁搬家。李炳去世后,邵伯人收集其十数年来所用方药,各依脉案,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每当患病,就设灵位向李炳祷告,查看所存病案处方与自己症状相合者,购药服用,往往服后即愈,愈后,病家以纸钱相谢。


虽有李炳短于伺候富贵显者的说法,但实际上,从《李翁医记》等记载看,有不少治疗名门显贵者医案,显示李炳为贵富之人诊病也是尽心尽力的,只不过其沟通的方式、治疗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如上一篇故事中治江春弟之案,能说没有尽力吗?李炳治愈江春之弟后,商人洪某听说后,以五百年金聘李至楚地(江西抑或湖南湖北,未考),李炳于是居楚地二年。另一则李炳治一富人的医案见于《里堂日记》。有富人右胁剌痛,时时攻心。开始是黄半仙(当为名医)为他治疗,每次费金百余金,大抵治肝之法,没有显效。富人听说李炳的医名,求其诊治。李炳知道黄半仙已治疗数年,说:黄先生得你数千金诊费,并未治愈。现在你请我,我能包治,须先付诊费五百金,仅为黄先生五次诊费。富人惟惟同意,用五百金为诊费。李炳派人买甘草一斤,当茶服用,药尽病愈。


我们说医德高尚之人,是说其为人治病竭尽全力,不计报酬,并不是不收费用。李炳以五百年金从商人居楚,为富人治病索费五百金。李炳为富人诊病收取高额费用,《李翁医记》并未明写,可能是焦循怕影响李炳的形象。然笔者认为治病收取诊金理所当然,对于特殊病人,那怕诊金超出常规,以富济贫是古代医家常用之法,这并不能影响李炳的声誉,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一救焦循之妻命


嘉庆二年(1797年),焦循妻妊娠,忽呕吐不已,且呕吐时必昏厥,每日十几次,七昼夜不能进食,进即吐,有时吐蛔。家族中有自称能医者,每日给药,皆无效,昏厥日重。急请李炳李炳望闻问切良久,李问:咳嗽吗?焦妻点头答:咳,每次呕前,先有微咳。李说:此病应从脉论治,立秋已满一月,肺气盛,然右寸脉反沉(右寸脉候肺),病起于外感失治,外邪入里,肺气弱而肝气上犯,寒热相击,所以如此。用桂枝十六分(1分相当于0.3克,下同)、干姜五分、黄连七分、半夏甘草各等分,亲自选药,催促服用。李炳说药后必定熟睡。在场有人质疑其说话武断。然而药后片刻,果然入睡,已七昼夜未能闭眼,此时呼声传于房外,焦循全家相庆。约二更时睡醒,突然大声呼叫,两眼上翻,双手抽搐,摇头面赤,再度昏厥。族人自谓能医者因其不效,正自惭愧,暗妒李炳之能,见此状,高声说李炳误用辛温之桂枝干姜,强迫焦家人灌以梨汁,因牙齿振颤未成。此时焦循母说:还是去请李炳吧。李炳还未睡,闻召即至。病者仰卧,不知人事,喉中有喘息声。李炳诊后说:病人并未昏厥,两寸脉已由沉变浮,药已见效。在场有人喧嚷嘲讽。李炳焦循耳语:不用担心。恰好饭桌上有浓汁猪蹄汤李炳嘱吹去浮油为病人灌下,以苏醒为度。果如其言,边喂边醒,再次酣睡,病霍然而愈。李炳解释说,呕吐七天,胃中津液枯竭,寒气上升而见津液枯竭之象(用西医的话说,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焦循感叹:假如李炳没再来诊,必定死于他药,背上误用桂枝干姜的骂名。世人或有诽谤李炳者,当真是李炳的错吗?看来李炳因医技高于他医,常遭同行医生忌恨。


次年四月,焦妻产下一女。产后次日,焦妻感胸背剧痛,片刻后呕吐、昏厥,症如上年。及一天,命已垂危,仅存呼吸。焦母急命请李炳李炳到时,正值痛剧,辗转于床,惨不忍言,少时呕吐抽搐、昏厥。李炳诊后说:这次脉象已不可为据。去年之昏厥因于呕吐,今天则因为疼痛,由痛而吐,由吐而昏厥。痛止则昏厥也止。不可迟疑,速给药。于是手书炙甘草二十分、芍药十分、阿胶十分。解释说,此乃产后血虚而肝气旺,急食甘味之药以缓解,药入口,疼痛必缓解。药熟,正值疼痛又起,急服下,如李炳所言。


二救焦循儿子及儿媳命


13年之后,李炳已77岁,焦循43岁,又一场灾难降临焦家。嘉庆十年(1905)六月,焦循幼孙病,竟然被上文是提到的族人误治而死。仅过一月,焦循子焦廷琥又病,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3时,头面高热如火蒸,胸中烦躁不可耐,气促神躁,不大便,恶水不饮,小便短黄。李炳初按中暑治疗,不效;再用生姜白术,仍不应。面有红色斑疹,并逐步明显。时为闰六月二十五日,李炳清晨即至,说:你的孙子已被别人误治而死,儿子之病更加事关重大,但是病情复杂,昨整夜思考,此前所治不对,当是心阴伤而心阳上越,暂且试用甘温之剂。处方甘草大枣等药,令服用。还未服药,身上也现斑疹,如蚕豆大小,色紫。在场其他医生建议用退斑发疹之剂(清热药)。李炳又至,说:脉弦微,口不渴,如何敢用凉药?何况没有出疹时,就已经如此烦躁。此时患者更加烦躁,坐卧行立不安。李炳说:就用此药服下。药后烦躁止。李炳又说:还未完全起效。等待良久,果然又烦躁,且感手足麻木,脐下麻木感慢慢上行至胃脘。李炳说:病已危急,今天必治愈此病后方离开。急取药,监督煎制,赤足敞衣,亲调水火,诊脉七八次,药煎成,又诊脉良久,亲自持药送服。说道:对了,服后必愈。此时患者正躁急,握母手而呻吟,药入,即能卧,诸痛若失,面上之疹全面隐没,惟发热尚存。李炳说:肾气虚,虚则寒,昨日所服之药为真武汤。气分之寒消,而血分之寒未去,宜温血分。用炮姜当归、山萸肉、熟地黄、甘草,药后即酣睡,高热除。又三日,下痢脓血。有人说是服用热药所致。翁听闻急忙赶到,说:非下痢也。肾脏之寒传到肝脏,用理中汤加吴茱萸,服十剂,脓血自止。焦循叹曰:我到今日方知忌妒诽谤者才是真正的庸医,李翁乃神医也。


焦廷琥服真武汤而病初定,其妻忽然又大呼遍体麻木,目不识人,腹中胎气上冲,喘促欲笑。有人建议服紫苏饮。此时已三更,李炳方离开,闻此复至,诊察良久,说:非子悬病,病起于惊恐,气血虚弱而逆乱,治其虚则胎自安。用熟地黄、白术、炙甘草当归,分量加重,服后胎安。焦循又叹曰:今日如不是李炳,儿子及儿媳都将命绝。李翁医与神通,而救人之急,不畏劳烦,不顾人言,尤当从其仁义之心、医道学问中寻求。

关联词条:

  • # 李炳
  • # 李翁医记
  • # 焦循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仪征中医 公众号  作者:吴祝平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