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肌肤表面出现片状瘀癍,不高出皮面,抚之不碍手者称为“发癍”。 《医林绳墨》说:“有色点而无颗粒者为癍。”

 

由于发癍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形状、大小、颜色不一,所以历代医家提出许多不同名称。 《金匮要略》的 “阴阳毒”,《外科启玄》的 “葡萄疫”,《伤寒九十论发癍证》的 “癍疹”,《杂病源流犀烛》的 “癍痣”,《疮疡经验全书》的 “猫眼疮”等等都是指发癍而言。《丹溪心法》和 《明医指掌》又分别提出“阴癍”和 “阳癍”之名。所谓阴癍,是指癍之属于虚寒者;所谓阳癍是指癍之属于实热者。

 

发癍应和“疹”相区别。《温病学•辨癍疹篇》:“癍点大成片,一般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视之癍癍如锦纹;疹如云头隐隐,或呈锁碎小粒,一般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感触的°”癍和疹在温热病中多兼挟出现,故医书中每举癍以赅疹,或统称癍疹。然而癍和疹的发病机理有所不同:癍大多由于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外溢肌肤而成;疹多系肺热郁闭,波及营分,外窜血络所致。本条讨论范围,只限于内科疾病引起的发癍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热入营血发癍:多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癍色鲜红或紫赤,身热不退或发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咽干,甚则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溏泄,或伴有吐血,衄血,舌质红绛,脉数。

阴虚火旺发癍:癍色鲜红,时发时止,心烦不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夜寐盗汗,头晕耳鸣,或有鼻出血,齿龈出血,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脾不统血发癍:红癍反复发作,癍色淡红,隐而不显,面色萎黄,神疲气怯,食少腹胀,月经过多,经色浅淡,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细弱无力。

阳气虚发癍:癍色浅淡,一般多见于胸腹部,心悸怔忡,倦怠乏力,四肢逆冷,食少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虚浮,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脉虚弱无力。

气滞血瘀发癍:多见于癍痕积聚患者,癍色青紫,面色灰黯或苍黄,腹露青筋,皮肤血丝缕缕,呕血,便血或齿龈出血,舌色紫暗,脉弦或迟涩。

湿热发癍:癍多呈环形,或皮下有结节,反复发作,多发于四肢,癍形大小不一,环形癍中心色浅,四周隆起,全身关节疼痛,或关节红肿,面色苍白,多汗,重者胸闷气短,脉数。

鉴别分析

热入营血发癍和阴虚火旺发癍:前者多出现于高热疾病过程中,温热毒疫之邪,侵入人体,内陷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肤而发癍。其特点是:发热,痰色紫暗,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抽搐,或有吐衄,便血。后者病程较长,癍色鲜红,由久病伤阴,或热病耗液,阴虚火旺迫血外溢肌肤而发病。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二者虽同是因热(火)发癍,一为邪热内陷,一是阴虚火旺,一虚一实,治法亦异。热入营血发癍,治当清营、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或化癍汤均可选用,高热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阴虚火旺发癍,法当滋阴、降火、散瘀,用茜根散或知柏地黄丸化裁。

脾不统血发癍和阳气虚发癍:二者均为虚证,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在症状上又有明显区别。脾主运化,有统摄血液的机能。后天饮食失调,导致脾气虚衰,统血功能失常,血液不能循正常脉道运行,溢于脉外则成癍。其特点是发痛伴有食少,脱闷,腹胀便涛,等脾虚证的表现。阳气亏虚发癍,多见于虚痨,久病之后,阳虚气弱患者。一般先天禀赋不足,或纵欲无度,脾肾两伤,阳气虚衰,阳虚者气必虚,气不摄血,亦可发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阳虚则阴不内守,致血溢发癍。所以症见四肢逆冷,心悸怔忡,形容憔悴,神疲倦怠,面白虚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亦可导致气虚或阳虚。所以在治疗上可以互为补益。脾不统血发癍,治以健脾为主,兼补气血,归脾汤加味。阳气虚弱发癍,治宜补阳益气为主,兼顾脾肾,右归丸化裁。肾阳虚者加附子、巴戟、鹿茸;肾阴虚者加玄参天冬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气滞血瘀发癍:常见于癥瘕积聚患者。由于七情郁结,寒温失调,酒食不节,致脏腑功能失和,气机阻滞,血运迟缓,瘀凝成癍。症见面色黛黑,腹露青筋,血丝缕缕,腹大有形、吐 便 血 。本证多属正虚邪实,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八珍汤红花赤芍鳖甲丹参之类。

湿热发癍:风寒湿邪侵入人体,留连于皮肉经络,久郁化热,热蕴血络,血溢成癍。癍多呈环形,伴有全身关节疼痛、身热、口渴等风湿热郁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活血通络,用蠲痹汤忍冬藤防己木瓜

总之,发癍一证,病因极为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五脏功能失调,又有六腑为病。一般说,癍色红活,荣润,癍形松浮而稀疏,无高热神昏者为顺象;若癍色紫黑,紧束,融合成片,高热神昏者则为逆证。

文献与评述

杂病源流犀烛•阳毒阴毒源流》:“阳毒发癍,阳邪亢极病也,亦或有误服辛热而成者。金匮云,阳毒之为病,面赤癍癍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发痛,阴邪极深病也。《金匮》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雄黄、蜀椒主之。”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