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肌肤表面出现片状瘀癍,不高出皮面,抚之不碍手者称为“发癍”。 《医林绳墨》说:“有色点而无颗粒者为癍。”
由于发癍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形状、大小、颜色不一,所以历代医家提出许多不同名称。 《金匮要略》的 “阴阳毒”,《外科启玄》的 “葡萄疫”,《伤寒九十论•发癍证》的 “癍疹”,《杂病源流犀烛》的 “癍痣”,《疮疡经验全书》的 “猫眼疮”等等都是指发癍而言。《丹溪心法》和 《明医指掌》又分别提出“阴癍”和 “阳癍”之名。所谓阴癍,是指癍之属于虚寒者;所谓阳癍是指癍之属于实热者。
发癍应和“疹”相区别。《温病学•辨癍疹篇》:“癍点大成片,一般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视之癍癍如锦纹;疹如云头隐隐,或呈锁碎小粒,一般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感触的°”癍和疹在温热病中多兼挟出现,故医书中每举癍以赅疹,或统称癍疹。然而癍和疹的发病机理有所不同:癍大多由于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外溢肌肤而成;疹多系肺热郁闭,波及营分,外窜血络所致。本条讨论范围,只限于内科疾病引起的发癍。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鉴别分析
热入营血发癍和阴虚火旺发癍:前者多出现于高热疾病过程中,温热毒疫之邪,侵入人体,内陷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肤而发癍。其特点是:发热,痰色紫暗,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抽搐,或有吐衄,便血。后者病程较长,癍色鲜红,由久病伤阴,或热病耗液,阴虚火旺迫血外溢肌肤而发病。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二者虽同是因热(火)发癍,一为邪热内陷,一是阴虚火旺,一虚一实,治法亦异。热入营血发癍,治当清营、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或化癍汤均可选用,高热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阴虚火旺发癍,法当滋阴、降火、散瘀,用茜根散或知柏地黄丸化裁。
脾不统血发癍和阳气虚发癍:二者均为虚证,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在症状上又有明显区别。脾主运化,有统摄血液的机能。后天饮食失调,导致脾气虚衰,统血功能失常,血液不能循正常脉道运行,溢于脉外则成癍。其特点是发痛伴有食少,脱闷,腹胀便涛,等脾虚证的表现。阳气亏虚发癍,多见于虚痨,久病之后,阳虚气弱患者。一般先天禀赋不足,或纵欲无度,脾肾两伤,阳气虚衰,阳虚者气必虚,气不摄血,亦可发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阳虚则阴不内守,致血溢发癍。所以症见四肢逆冷,心悸怔忡,形容憔悴,神疲倦怠,面白虚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亦可导致气虚或阳虚。所以在治疗上可以互为补益。脾不统血发癍,治以健脾为主,兼补气血,归脾汤加味。阳气虚弱发癍,治宜补阳益气为主,兼顾脾肾,右归丸化裁。肾阳虚者加附子、巴戟、鹿茸;肾阴虚者加玄参、天冬、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气滞血瘀发癍:常见于癥瘕积聚患者。由于七情郁结,寒温失调,酒食不节,致脏腑功能失和,气机阻滞,血运迟缓,瘀凝成癍。症见面色黛黑,腹露青筋,血丝缕缕,腹大有形、吐 便 血 。本证多属正虚邪实,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八珍汤加红花、赤芍、鳖甲、丹参之类。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