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圣惠》卷六:葶苈丸

别名

甜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别研如膏),贝母1两(煨令微黄,捣末),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皂荚2两(捶碎,以酒5合揉取汁,煎成膏)。

制法

上为末,以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气喘急,痰壅闷乱。肺痈

用法用量

甜葶苈丸(《圣济总录》卷五十)。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六: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马兜铃1两,汉防己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鸡子黄5枚(泻纸上焙干为末),皂荚(无蛀者,小便浸2宿后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捣末)1两。

制法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气喘促烦热,面目浮肿,大肠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六: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紫色),杏仁3-7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牵牛子1两(微炒),汉防己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脏气实,心胸壅闷,咳嗽喘促,大肠气滞。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煎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4分(好者,熬令紫色),甘草4分(炙),杏仁4分,海蛤4分(别研如面),郁李仁4分,汉防己5分,吴茱萸2分,槟榔6分,大黄7分。

制法

上为散,合研令调和,取蒸饼中枣膏2分,去皮搅和白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冲心,肺气喘急,及水气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服,渐渐加至下泄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

注意

海藻、菘菜。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麻症集成》卷三: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牵牛、萝菔子。

制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

麻疹没后,水入肺,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食后白水送服。

摘录
《麻症集成》卷三

《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处方

葶苈(微炒)半两,防己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郁李仁半两,紫苏子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气,通身黄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麝香酒送下,1日3次。以小便利为度。

摘录

《麻科活人》卷五十: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隔纸略炒)、汉防己牵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莱菔子

功能主治

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葶苈汤”。

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摘录
《麻科活人》卷五十


其他同名方

《本事》卷四: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半两(炒令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别研如膏,令极匀),白术半两,牵牛子半两(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锉)3分,羌活(洗去土)3分,汉防己3分,陈橘皮(去白)3分,泽泻3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甜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性能行水下气;郁李仁气味辛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入足太阴;牵牛子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足太阳,善能行水;桑白皮气味苦辛,入手太阴;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太阳;汉防己气味苦辛平,入足太阳,能行下焦,祛风利湿;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善能行水;陈橘皮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泽泻气味苦咸平,入足太阳。此药因湿热浮肿,本病在肾,标病在肺,致中满气急、咳喘不得卧者,非利湿行水,不能效也。送药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则在上之邪从汗而去,在下之邪从溲而去也。

摘录
《本事》卷四

《兰室秘藏》卷上:葶苈丸

别名

人参顺气饮子

处方

半夏(洗)5分,厚朴(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当归身7分,白豆蔻仁1钱,缩砂1钱,茵陈(酒制)1钱,干葛1钱,炙甘草3钱,羌活3钱,黄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钱,苦葶苈(酒洗,炒)3钱,人参3钱,柴胡3钱,独活3钱。

制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米大。

功能主治

心下痞,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用一口汤送下。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葶苈丸

处方

苦葶苈半两(微炒,研细),郁李仁(去皮,研)3分,赤茯苓(去皮心)3分,桑白皮(锉,炙)3分,黑牵牛(生,取头末)半两,汉防己2分,川羌活2分,陈橘皮(汤浸洗,去白,焙干)2分,泽泻2分,白术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受湿,流于四肢,足胫浮肿,小便涩少。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葶苈丸

处方

苦葶苈(炒)半两,桑白皮(切,炒)半两,枳壳(麸炒),木通半两,槟榔3钱,木香3钱。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诸疸黄肿,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以橘皮汤送下,1日3次。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

《普济方》卷一八三: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6两(熬紫色),干枣10枚。

制法

葶苈子捣如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上气。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将干枣劈碎,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食后送服,1日2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三

《医统》卷八十九: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炒)1两,黑豆(炒)1两,杏仁(去皮尖,炒,另研)1两,汉防己1两。

制法

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乳食伤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盛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乳食后或临卧以淡姜汤送下。

摘录
《医统》卷八十九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