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竹林寺女科秘传》论治月经病症的学术思想(张舒清,雷磊)

求道

浏览:341

时间:2024-04-05

《竹林寺女科秘传》(以下简称《秘传》),又名为《妇科秘方》《济阴至宝录》,为清代竹林寺僧所著。竹林寺女科为浙江中医妇科的四大流派之一,距今约1 500多年的历史。该书对女科的经、带、胎、产、杂等病均有详细描述。竹林寺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因寺中僧侣对女科疾病有独特见解,后逐步形成一派,竹林寺作为妇科的始祖,所流传的妇科专著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以妇科疾病为主所编写的《竹林寺女科秘传》一书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是我国中医妇科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医学研究妇科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经验。竹林寺僧女科千百年来,衣钵相传,以擅长诊治妇科著称。竹林寺在诊治女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上别具特色。后因朝代更替,许多内容遗失,清初以后,民间也流传出许多刊本,《竹林寺女科秘传》则为其传本之一[1]。


学术思想


1调经以脾胃为本


王娇[2]探索了历代医家治疗月经病的规律,发现从脾胃论治的方法基本覆盖月经病种类,其中最多用于崩漏闭经、月经后期,表明脾胃与月经联系密切。如《黄帝内经》中论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心生血,脾统血,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下达冲任充盈胞宫血海,致女子月事不调等疾病。《东医宝鉴》中亦重视补益脾胃以调经,如“胃弱血枯经断,宜补中益气汤”[3]。《女科经纶》:“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旺盛循常道则经水调,反之则引发月经相关疾病[4]。


竹林寺僧对于脾胃与月经病的关系描述颇多,在《秘传》中对月经病的描述有40症,其中10症皆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所致。如经闭发热,因“经行时及产后,食生冷水果所致”;经行腹泻,因“经水将临,伤食椒、姜、鸡肉热毒之物”等所致。因此在调理月经疾病时,竹林寺僧重视调养脾胃,如认为“经来潮热,不思饮食”,为“胃气不开”所致,提出“开胃为先,不必用别药”;月经前后不定期,为“脾土不胜,由此血衰”所致,治疗上“不须调经,只宜理脾”。王继军等[5]在对竹林寺女科用药规律研究时发现,竹林寺女科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所用107首方,中药使用频率最高是补虚药(23.88%),其中归脾经的药物频数位居第1(21.66%),充分说明竹林寺僧在治疗月经病时重视补养脾胃,且多以陈皮枳壳等理气之品为主,意在通过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以恢复脾胃运化。


2以症为纲,辨证精要


不同于其他古籍对于疾病的描述多为详细,《秘传》对于疾病的描述极为精简,多以一句话对病症进行描述,但用词浅显易懂,言语简明。如描述经色有“经来如胆水”“经来如绿水”等,对经质的描述有“经来不止如鱼脑”“经来如牛膜片”等,以及对行经期的伴随症相关描述有“经行浮肿”“经来遍身疼痛”等,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将病症的临床表现生动地描述出来。在辨证用方时,辨证精要,证方相应[6],如书中对于经行浮肿,描述其:“因脾土不能克化,故变为肿,宜木香调胃散”,竹林寺僧认为其因脾失健运,脾虚则土不制水,不能正常运化水液至周身,值经期经血下行,水湿无以运化继而脾虚水泛发为浮肿,方用木香调胃散疏肝理脾,利水消肿[7]。关于经行浮肿这一病症的治则,叶赛雅等[8]研究了浙江四大流派,发现竹林寺僧认为脾胃直接影响气血,并提出胖者多脾虚水湿不运的观点。


3经病多瘀,化瘀先养血


活血化瘀之法始终贯穿竹林寺女科的经带胎产病[9-10]。《金匮要略》认为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以“瘀血”为重要因素。《秘传》中关于瘀血的成因主要有情志、外邪、跌仆、虚劳等。妇人多郁,易导致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妇人在古代社会地位低,长期从事劳作,寒邪入体,易致寒凝血瘀;妇人产后因条件有限致气血两虚,易成多虚多瘀。以上均可造成经血瘀滞,运行不畅,继而出现经行腹痛、月经后期、经闭发热等月经病。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化瘀”法。现代不少医家在治疗月经病症时认为“瘀血”为月经病的病机。如黄素英治疗围绝经期崩漏时认为此病多因子宫内膜增生过厚形成瘀血瘀血内阻,冲任不固,不制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多以桂枝茯苓丸治之[11]。高月平在治疗月经过多时认为病机是肾虚肝郁、瘀阻冲任,治疗上注重循期论治:经前化瘀,经期排瘀,经后遏瘀[12]。然在治疗月经40症中,竹林寺女科选择药物时认为化瘀先养血,养血则瘀自消,故擅用川芎当归[13]。川芎性温,味辛,归肝经,乃血中气药,可下行血海,擅调冲任。《神农本草经》称其可主:“妇人血闭无子”,说明其活血止痛,行气开郁。当归性温,味甘,归心、肝经,《本草正》称其“专能补血……故又能行血……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说明其可养血、活血。以上体现了竹林寺僧治疗月经病时多贯穿养血化瘀的思想。肖程[14]在对历代含有当归-川芎药对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当归-川芎药对涉及156种妇科病,且两味药均为辛温,归肝经,均主治妇科疾病,两药组对,可使调气补血、活血功效倍增。


治疗特色


1补气养血首推四物汤


古人认为气血为妇人经带胎产等生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如《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灵枢五音五味》中:“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说明了妇女多血虚的病理特点。因血虚致冲任、胞宫无以充养,继而妇科诸病时发[15]。《秘传》在其调经40症中共创调经方47首,其中16首方以四物汤为基础。四物汤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具有补血调血、益肾填精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四物汤可防治缺氧,降低血流黏度,预防血栓,增强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16-17]。其补血机制是多角度的[18]。部分学者认为四物汤通过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而发挥补血作用[19]。另有研究阐述其可能通过改善铁调素对铁代谢的调节达到补血目的[20]。古人认为妇人月水不调,多因外邪侵入血分而为病,如陈良甫言:“妇人月水不调,由风冷乘虚,客于胞中”,外邪当以寒、热为主,寒凝、热侵血分皆能成瘀,因此临证根据虚实寒热予以加减。如“女子经闭”,竹林寺僧认为因行经之际“冷水洗手”寒邪入内,血寒则凝所致,方用通经散,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滋补气血,另加三棱莪术刘寄奴等化瘀活血之品,共奏化瘀养血之效。另有如治月经后期之“理经四物汤”,经来胁痛之“四物元胡汤”等,均在四物汤基础上加减而成[7]。王鹍鹏等[21]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四物汤是通过参与与类固醇的结合、对雌激素调控等与女性月经及生殖功能相关的过程,治疗妇科疾病。


2重视药食同用


《秘传》认为药食同用可提高效用,并降低毒副作用。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论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五味之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收、坚、缓、散、软,药食所存在的寒热温凉及五味差异可纠正偏颇体质,调节人体之阴阳气血盛衰,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药膳是中医与烹饪融合而成的保健食品,具有副作用小、口感好的特点[9,22]。因此在其月经40症中,有不少的方药均体现了这一思想。如治疗血枯之“经来如绿水”,竹林寺女科认为此症因大虚大冷所致,治以乌鸡丸,方中乌鸡肉有滋阴补血、健脾固冲的作用。《本草纲目》谓其:“益产妇,治妇人崩中带下”,可治疗妇人贫血、月事不调等病。乌鸡肉与当归白芍、天雄、附子等补益气血、益火助阳之品合用,可达温阳补血、调经止带之功。另有鸡子汤治疗崩漏之症,鸭血治疗经行潮热呕吐之症等。此外,竹林寺僧在其方药中多借助米糊、酒、姜汁等物服之,其中粳米常出现在粥食类药膳方中,取其可补中益气之功[22]。以上均说明,竹林寺女科在治疗妇人疾病时,擅长借食物五味之气,辅助人体恢复正气[7]。


3方药精简,力求惠民


竹林寺女科在用药方面精益求精,药材多取常见之品便于施治,设方用药多突出药少力专的特点[1]。如在月经40症中,共设方47首,7味以内者共22首,其中不乏单味药方者,如“经行潮热”单用鸭血,“经来作痛”仅老姜成汁。两味成方者,如“经来不止”之朱雄丸,仅朱砂茯苓两味药,“经行腹痛”取桃仁百草霜两味寻常药材冲服等,体现其用药精简的特点。察其方药,上选经典祖方,下取民间小方,以及各家名方,所用药材多不取鹿茸阿胶等名贵之品,代以简便易得之药,在制作成本上做到惠民有效,也体现出了佛家福济众生的思想,因此方药精简,力求惠民也就成为了《秘传》的用药特色。


4善用花类药,少用动物类药


东晋时期的“麻沸散”由洋金花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神农本草经》中记了365种药材,植物类便多达252种,且多为花类。现代医家周仲瑛认为花药药性轻柔、透散,不易耗伤正气[23]。竹林寺女科善用花药[24],全书共出现红花蒲黄菊花等13类花,月经40症中,对于花类药物的应用颇多,也别具特色。以红花[13]为例,使用频率最高,共出现4次,其性温,味辛,归肝、心经,具有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之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血瘀疼痛等疾病。然竹林寺僧敢于创新,将其用于治疗妇人月经、产后等病症。如独创的红花散,仅由黄芩红花、花粉、苏木四药组成,全方有推血下行之功,用以治“经期鼻衄”,方中红花苏木合用,增强了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此外紫菀花也较为常用,紫菀花性温,味苦,归肺经。《本草衍义》:“益肺气”,紫菀花具润肺,消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月经40症中“经闭浮肿”“经闭小便出白虫”“经行鼻衄”等症,另有丁香蒲黄等花类药材。竹林寺女科极少用动物类药,例如活血化瘀法,多以红花苏木三棱等植物类药代之,而水蛭、土鳖虫等破血之品却不曾出现方药中,这正好反映出竹林寺佛家忌杀生的思想。


讨 论

竹林寺女科在其治疗月经40症中蕴含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如调经以脾胃为重;以症为纲,辨证精要;结合妇人特点认为经病多瘀,并重视养血化瘀等;在其治疗特色上重视根据病症活用四物汤;重视饮食的调理作用,药食同用;结合僧侣佛家普济众生思想,方药精简,力求惠民,多用花类药物等。以上均体现了竹林寺僧不拘于古,敢于创新的思想。竹林寺女科治疗月经疾病的理、法、方、药颇具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挖掘竹林寺女科的临床价值。我们应该不断发掘古人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取其精华,并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光盛.竹林寺女科流派传承及学术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353-355.


[2] 王娇.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 段淑文,王小荣,姚蕙莹,等.浅析《东医宝鉴》月经病辨治规律[J].新中医,2020,52(14):35-37.


[4] 王亚娟,石珺,胡博,等.从脾胃角度论治痛经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5,8(5):581-583.


[5] 王继军,李廷保.清代《竹林寺女科》治疗妇科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3):375-376.


[6] 滕玉良.《竹林寺女科秘方》调治月经病经验阐微[J].现代中医,1997,10(4):227-227.


[7] 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秘传[M].董少萍,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7.


[8] 叶赛雅,张翼宙.浙江四大中医妇科流派调经学术经验与特色比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5):431-433,436.


[9] 张明明.北京地区馆藏“竹林寺女科”文献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0] 陈慧,朱灿,谭达全,等.《金匮要略》论治月经不调特色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8-10.


[11] 张利,黄素英,朱姝.黄素英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妇科病证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20,38(5):37-39.


[12] 张燕,高月平.高月平治疗月经过多经验采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17-2919.


[1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0,151,183.


[14] 肖程.基于数据挖掘的当归-川芎药对在妇科疾病中的用药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


[15] 王金亮.妇人以血为本[N].中国中医药报,2013-03-11(4). [16] 马玉玲,蒋力生,叶明花,等.四物汤临床应用文献小考[J].江西中医药,2018,49(5):77-80.


[17] 尹鹏.“补血四方”治疗血虚证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3):223-228.


[18] 刘霞,李凡,宋屿璠,等.四物汤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6):392-395.


[19] 冯伟科,吴江,刘俊志,等.四物汤对环磷酰胺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凋亡及Bcl-2、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3):579-581.


[20] 何然,汪宏锦,周莹,等.四物汤对幼鼠缺铁性贫血的改善及其对铁代谢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5):944-950.


[21] 王鹍鹏,傅成伟,吴桂玲.四物汤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3):134-138.


[22] 杨栋峰,陈常莲,童海涛,等.《中国药膳大辞典》中气虚体质的药膳调养组方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1,27(1):171-174.


[23] 李柳,叶放,吴勉华,等.周仲瑛应用花类中药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3):197-200,234.


[24] 朱贤慧.《竹林寺女科秘传》花类中药材的应用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629-5630.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发表于《中医药导报》新媒体平台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