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黄仕沛:论仲景七个“和解剂“去滓再煎的原因

四君人参

浏览:1094

时间:2020-08-26

关于七个"和解"剂"去滓再煎"的原因。通常认为仲景书中有七个"和解"剂在煎煮法上是"去滓再煎"的。


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历代注家大多认为七个"和解"剂的煎服法,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所以凡以"和"法为主要目的之方剂,多仿此为法。例如陈修园在《伤寒真方歌诀》中云:小柴胡汤"此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但是为什么此种煎法便可达到上述目的?均未见说清楚。仲景书中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等七个方剂外,其实还有柴胡半夏加栝蒌汤,以及与和解剂搭不上边的甘遂半夏汤都是"去滓再煎"的。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再者此九方之外,具柴胡意的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却没有"去滓再煎"?个人认为,"去滓再煎"并不是因为"和法"而再煎的,从仲景方的规律看是另有其意的。


一、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方以及柴胡半夏加栝蒌汤,均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的。而其他用柴胡的方,有"和解"作用的,也未必要"去滓再煎",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究其竟,是因为柴胡的用量而决定要否"去滓再煎"。仲景柴胡药用其根部,质不甚重,而上述四方均用半斤。不若桂枝汤桂枝用三两,麻黄汤麻黄用三两,八两之柴胡其体积之大可知。故用水量须较大,且须先煮去滓再浓缩药液。否则容器内难以容纳,同时用水少则不能浸透药平面,不利于柴胡的有效煎煮。


而其他柴胡剂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只用四两柴胡,体积没那么大,虽不离"和解",也分别只是"以水七升,煮取四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而不用去滓再浓缩。药的总量减半了,特别柴胡的体积少了,故水是用少了四、五升,故无须"去滓再煎"了。再如第104条的柴胡加芒硝汤证:"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此方证虽有阳明证但不离少阳证,而方中各药用量殊轻,柴胡只是用二两十六铢,故也只须"以水四升,煮(小柴胡汤)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无须再煎浓缩。


鳖甲煎丸四逆散不是煎剂,不存在去滓的问题。不在此列。


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等是否"和剂"不在这里讨论。但柴胡桂枝干姜汤已有其他兼证却要"去滓再煎",而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同样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证,但却无须"去滓再煎",显然是取决于柴胡的用量问题。


二、


而所谓"和剂"的其他四个方(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去滓再煎的问题,也不是因"和剂"而要去滓再煎。但是此四方不用柴胡,体积不大,何以仍用此法煎煮?那就不妨从半夏的问题去看看。       《神农本草经》载本品"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名医别录》主"消痈肿"。仲景应用半夏共约四十余方,是经方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按其作用大抵可分几种情况。


a.作用于咽喉的,如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是治疗咽中生疮等的,另外就是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甘草泻心汤等有咽喉症状如咽中如有炙脔、咽喉不利、蚀于喉等。


b.止呕:如大小半夏汤小柴胡汤


c.消痞: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


d.除痰:如小陷胸汤小青龙汤等。


e.宽胸:如栝蒌薤白半夏汤等。


还有一些方半夏的作用不明显的,如温经汤。 仲景用半夏,并非如现在的法半夏、姜半夏等,过度炮制,把半夏制至"通透",捏之便碎。仲景用半夏无论其作用于何,均是生用,仅注明"洗"之。即以水洗除粘潺,便入煎剂。历来皆认为半夏有毒。而其毒并非如附子、乌头的毒。宋本《伤寒论半夏散及汤条下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有人疑为后人加入。半夏天南星科植物。有毒是指半夏麻辣燥涩之味,大抵天南星科植物的根部均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半夏、南星以至日常食用的芋头。都是有类似半夏的刺激作用。因而仲景在处理半夏剂时,需要保留其刺激粘膜作用者则不作久煎。当无需其剌激粘膜作用时通常都采用相对久煎的办法。这样,既保留了半夏的原有作用,也不至于过度炮制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见于大论312条、313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咽中伤生疮当是咽喉肿物。相对并列的第310条猪肤汤、311条的甘草汤桔梗汤的咽痛要严重得多。此时须赖半夏的刺激作用以破疮开结。因此仲景此两方的煎法是比较特别的。


苦酒汤:"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半夏散及汤:"半夏(洗) 桂枝 (去皮) 甘草(炙) 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可以看到,此两方并不久煎,只"令三沸"。或直接作散用,若不能服散,才"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目的是保留其"生"之性,以达到破疮开结之功。服法是"少少含咽之"、"少少咽之"。使药液直接接触患处。


而其他用半夏之方则无需赖其破疮开结之功,故煎煮时间宜稍长。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用于消痞和胃。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再观仲景方七味而无半夏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七味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半夏剂中当以小半夏汤为基础,小半夏汤仅两味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但却是"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而同是两味的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大黄甘草汤枳术汤等都类同。小半夏汤用水多一倍以上,煎煮时间显然相应较长。


其他有半夏的三味方如:小陷胸汤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栝蒌薤白半夏汤则是全用"白酒一斗,煮四升"。


附子粳米汤五味也"以水八升"。


大半夏汤只三味(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却"以水一斗二升和蜜一升,煮取二升半"。


生姜半夏汤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是"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即与水共三升了),煮取一升"。


药味较多的如:小青龙汤八味,虽然半夏用量不算多,仅用半升,但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射干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大者八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厚朴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半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小青龙汤的变方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等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或者"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味、都"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半夏厚朴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柴胡桂枝汤半夏只二合半(1/4升),也要用水六升,煮三升。


尤其注意的是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各药用量并不大,半夏只用十二枚,但要以水一升(先煮半夏),煮取半升,去滓,再以水二升,和他药煮取半升,去滓,再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那么煎煮时间就不短了。


以上随机列了二十二首半夏剂中,以水一斗以上者共十五首,占大部分半夏剂,其余其实煎煮时间也不短。有可能半夏有毒故宜放水较多。久煎也好,去滓再煎也好,意义都是一样,使毒减的缘故。


仲景其他无半夏的方如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四逆汤类方,附子生用,无需久煎,且急病急煎,故仅"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