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临床上,多发性肌肉不自主抽动,并伴有多种发声抽动或猥亵言语的一类症状,称为小儿抽动秽语征。一般以3〜15岁患者为多,慢性病程。目前西医归属于锥体外系疾患,认为是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过度活动所致。
多发、快速、短暂、重复、不自主的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是本征主要表现,如眨眼、蹙眉、摇头、耸肩、歪嘴、蹬足、拍掌、手足抽动。由于喉部肌肉抽动,可发出奇异之声,或有喉中痰鸣声。抽动一天可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发作病程超过1年。抽动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诸症此起彼伏,时轻时重。
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火常炎”的病理倾向,结合本症以短暂性多组肌肉抽动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析应责之于风痰上扰、肝亢风动,治疗以平肝息风、豁痰通络为主要原则。间亦有以阴血虚亏、水不涵木为证候者,当治以育阴养血、息风潜阳法。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痰上扰
1.临床表现:头、面、躯干不同部位肌肉抽动,口出奇异之声,喉中痰鸣;肢体震颤,行步不稳,心烦急躁,睡眠不安。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3.治法:化痰息风,豁痰通络开窍。
药物:法半夏5〜10g,陈皮5〜10g,茯苓10〜15g,胆南星5〜10g,竹茹5〜10g,郁金5〜10g,石菖蒲5〜10g,枳壳3〜5g,僵蚕5g,全蝎5g。
方义: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痰,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开窍化痰,枳壳理气,僵蚕、全蝎镇惊息风。
加减:心烦易怒加黄连清心火,睡眠不安加琥珀末冲服安虚神,肢体震颤、行步不稳加白芍、钩藤息肝风。
5.变通法:若患儿体实强壮,易惊多怒,面赤烦躁,不能安卧,口出秽语,大便干结,脉弦数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录王隐君方)合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药用大黄、黄芩、山栀、当归、羌活、防风、礞石、钩藤、白芍、僵蚕、全蝎等,泻肝豁痰。
(二)肝风内动
1.临床表现:头面躯干不同部位抽动,摇头耸肩,蹬足甩手,挤眉弄眼,喉中吭吭出声,睡眠不安,烦躁易怒,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或弦数。
3.治法:平肝息风,潜阳镇逆。
药物:代赭石10〜15g,生龙骨15〜20g,生牡蛎15〜20g,生龟甲15〜20g,玄参10〜15g,白芍10〜20g,天冬10 ~ 15g,川楝子5〜10g,钩藤10〜15g,甘草5〜10g。
方义:代赭石、龙骨、牡蛎重镇潜阳,龟甲、白芍柔肝息风,玄参、天冬滋水涵木,川楝子理气疏肝,钩藤息风定痉,白芍、甘草缓急止痉。
加减:睡眠不安者加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清肝泻火,五心烦热者加生地、黄连、黄芩养阴清热,喉中吭吭声加僵蚕、全蝎息风定痉。
5.变通法:若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两颧潮红,舌光剥无苔,脉细无力,属阴虚内动、肝肾不足者,可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温病条辨》),育阴养血、息风潜阳。
(三)脾虚肝旺
1.临床表现:头面躯干不同部位肌肉抽动,但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口唇蠕动,挺胸鼓腹,噘嘴,喉中声音低弱。伴精神倦怠,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睡时露睛。舌质淡红,脉虚细。
2.病因病机:脾虚不运而生痰,肝木偏亢而动风。
3.治法:扶土抑木,缓肝理脾。
药物:法半夏5〜10g,陈皮5〜10g,党参10g,白术10〜15g,茯苓10〜20g,甘草3〜5g,白芍15〜30g,僵蚕3〜5g,全蝎3~ 5g。
方义:用半夏、陈皮和胃化痰,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白芍、甘草抑肝缓急,僵蚕、全蝎镇惊息风。
5.变通法:若气虚痰盛,可用十味温胆汤(经验方)加减,益气化痰,药用半夏、陈皮、党参、五味子、竹茹、枳实、菖蒲、枣仁、茯苓、甘草等。
【针灸治疗】
(一)耳针法
取穴:肝、肾、神门、脑点为主,辅以皮质下、心、脾、胃及相应病变部位。每次选5〜7个耳穴(单侧),左右交替。
方法:用磁珠贴敷,胶布固定。每天按压3次,每次2〜3分钟。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毫针法
取穴: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两组主穴交替。风痰上扰者,加内关、太冲;肝风内动者,加太冲、侠溪;脾虚肝旺者,加足三里、足临泣。
方法:浅刺、轻刺、疾刺,不留针。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求道
畅读VIP

83

0


求道
畅读VIP

241

0


求道
畅读VIP

287

0


求道
畅读VIP

455

0


求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65

0

刘茜檬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55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04

0


求道
畅读VIP

551

0


求道
畅读VIP

43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83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