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口唇部肿胀,可见于唇疮(肉芽肿性唇炎)、木唇(血管神经性水肿)、唇疔(唇部疖痈等)、唇核(腺性唇炎)等。因其均有口唇肿胀之症,故一并论之。

木唇、唇疔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疼痛,由风、热、湿、毒邪所致。唇疮、唇核病程日久,经过缓慢,为湿热郁火上攻所致。当治以清热泻火、化湿解毒。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毒邪
1.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口唇肿胀红热,或伴麻痒,或见疼痛,或见脓疱、疔疮,伴发热头痛,口渴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风热毒邪侵袭,壅聚口唇,致生口唇肿痛。多见于木唇、唇疔。
3.治法:清热解毒疏风。
药物:银花10〜15g,连翘10〜15g,桔梗6g,丹皮10g,大青叶15g,赤芍10〜15g,竹叶10g,甘草6g。
方义: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清热,竹叶清心除烦,桔梗引药上行,甘草调中。
加减:若见发热恶风,咽痛咳嗽,加牛蒡子薄荷疏风解表;小便黄者加木通六一散清利,局部疔肿硬结加地丁草、草河车解毒散结。
5.变通法:热毒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二) 湿热郁火
1.临床表现:口唇肥厚肿胀,或潮湿渗液、痒痈相兼(唇疮),或内生结核,压之脓出,浸渍湿烂(唇核),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日久郁而化火,上攻口唇,致生本证。
3.治法:清热泻火化湿
药物:藿香10g,山栀10g,黄连10g,黄芩10g,生大黄6〜10g(后下),茵陈蒿30g,防风10g,生石膏15g(先下)。
方义:藿香茵陈化湿泄浊,山栀、黄连黄芩清热,大黄通腑攻下,石膏清泻阳明实火,防风疏风,寓 “火郁发之”之义。
加减:见发热口渴汗出者,加知母,即合白虎汤(《伤寒论》)用。如无大便秘结,生大黄改为制大黄
5.变通法:热毒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唇核日久,肿胀疼痛,溃烂流脓湿烂;唇疮肿胀肥厚,脱皮结痂、干裂热痛,伴热毒伤阴者,可用银翘散增液汤《温病条辨》)加知母赤芍丹皮,以解毒养阴为治。

外治法

1.处方:蟾酥锭
用法:用米酒调之,涂面部,适于唇疔急性期。

2.处方:青黛3g,海螵蛸9g,白及6g,煨石膏30g,冰片2g,研细和匀。
用法:香油调涂。适于唇疮。

3.处方:青黛6g,白芷3g,寒水石10g,冰片3g,研细。
用法:香油调涂局部。适于木唇。

文献与评述

本症总以火热、湿毒为主,故用银翘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或泻黄散、三黄泻心汤等。同时宜以青黛蟾酥等外用解毒,以求速效。本症可见于唇核、唇疔、木唇。唇核相当于腺性唇炎,以下唇增厚外翻,内生肿核为特征。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下唇。经久不愈者可发生恶变。

唇疔相当于唇部的疖、痈、蜂窝组织炎。初起脓疮如粟米,根硬如疔。其病情急,传变速,病程短1〜 2周,有的可引起毒邪内陷、疔疮走黄,内攻脏腑。

木唇相当于血管神经性水肿,口唇突然肿痛伴麻木或痒,多见于儿童、青年,起病急,多见于上下唇,亦可累及眼睑、耳、舌、喉、手、足等部,病程短1〜3天可自行痊愈。

唇疮以口唇肿胀肥厚、燥裂生疮为特征,多见于中老年,病程长久,经过缓慢。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