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四逆汤新探

四君人参

浏览:843

时间:2020-08-14

一、四逆汤证为里寒虚证,其功用为“温里补虚,回阳救逆"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第932页将“四逆汤”的功用概括为“温中散寒,回阳救逆”,这其实还不够精确,应该是“温里补虚,回阳救逆”,我们不妨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索。


伤寒论》有关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的主治条文,共有15处,通脉四逆汤四逆汤之大剂、重剂,也一并包括在内,统计如下: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条)

2、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91条)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条)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条)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

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当温之,宜四逆汤。(324条)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条)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条)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弱,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条)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条)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条)

13、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注:四逆辈是指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类方)。(277条)

14、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条)

1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从上述条文中可以看出,四逆汤证的主治为:


一是里证:严重的腹泻、呕吐、下利清谷、腹痛等,属于里证。至于发热恶寒、汗出,也不是表证,而是阴盛格阳于外的里证,更是亡阳之重证。


二是寒证:吐利属寒,腹痛、身体冷痛属寒,四肢拘急属寒,手足厥冷属寒,发热恶寒也属寒,里寒外热属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三是虚证:大汗出是阳虚,里寒吐利必伴里虚,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均表明是虚证


由此可见,四逆汤证是里寒兼虚证。“四逆”之义就是四肢厥冷,“逆”还有厥逆之义,因此四逆汤也主治寒厥(心衰休克)。四逆汤的功用就是“温里补虚、回阳救逆”。


一是温里:即温中散寒、补火助阳。四逆汤生姜则温胃止呕、宣散水气附子生姜相伍,温阳散水;用干姜则温散里寒,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救逆。疗寒以热药,“温里”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温中散寒,“温里”也不等同于补火助阳。温中,指的是治疗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隶属于“温里”。四逆汤还可用于:温肺化饮治肺寒痰饮证、温肾助阳治肾阳不足证、温阳通脉而治心肾阳虚证,又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因此,对四逆汤功用的表述,“温里”比“温中”更为贴切。


二是补虚:四逆汤中的甘草是补益中气,中气虚甚,加人参,便成了四逆加人参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中的白术也是为了补虚。附子干姜补火助阳也说明了寒甚伤阳导致阳虚。


三是回阳: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益火温阳散寒,以回复阳气。


四是救逆:四逆汤治厥逆,是治寒厥,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四逆汤具有强心、抗休克的功效,用于心衰休克


二、四逆汤主治脾水有余相火不足


脾主湿,湿聚则为水,水散则为湿,水与湿是同质的,湿气实质上是少阳相火蒸水所化。太阴属脾土,但太阴也属肾水。肾主水,但脾也主水,这就是内经里讲的水土合德。为什么脾也主水呢?先天八卦图中,北方为坤卦位,而北方主水,脾土配应坤卦,因此,脾主水。但脾为阴中之至阴,“至”是“最”的意思,“至阴”就是最阴冷,故《脾胃论》称脾为“死阴”。由此可知,脾水为死水,不能生长万物。水者,寒湿也,而脾主四肢,脾水有余,则阴寒内盛,四肢厥冷。后天八卦图中,北方为坎位,又肾为坎水,坎中有阳,因此,坎水,也即肾水,是活水,能生长万物。坤水为体,坎水为用。


水有脾水和肾水之分,对应少阳三焦相火和君火(心火)。相火之下,水气承之,上承相火的就是脾水,乾坤相配。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上承君火的是肾水,心肾相交,坎离相配。通行的说法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既然脾主水,水性沉降,脾又怎么会主升清呢?其实,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是升提少阳之气,即少阳三焦相火蒸腾脾水,这是少阳的升发功能。因此,“升清”的功能其实属于少阳相火。


脾为至阴,当然就不存在脾阳虚衰的问题。四逆汤主治的里寒虚证,其实就是脾水有余、中气不足证。中气不运、寒水凝结,故四肢挛急,湿盛则身重,寒盛则肢冷。实则正虚,脾气实就是脾水有余,导致相火不足。脾水有余,则四肢厥冷。脾水有余,相火枯竭,则水气凌心,心衰休克。《伤寒论》称之为“藏(脏)寒”,需要益火温阳以蒸化脾水,轻症用理中汤,较重用附子理中汤,重症用四逆汤之辈。在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四逆汤”则称为“小泻脾汤”。为什么要用姜附来泻脾呢?其实是用姜附泻脾脏之寒,也就是用姜附补少阳相火来蒸化脾水。“小泻脾汤”用生姜,正是为了宣散水气。以上是说脾病的一个方面问题---脾气实,即脾水有余。脾病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脾水不足---脾阴虚则相火有余,需要壮水滋阴而补脾水。我们通常说的脾阳虚以及脾肾阳虚,其本质应该是脾水有余、相火不足,人体一切里寒症均是如此,四逆汤通治之。


三、四逆汤辛甘化苦以调脾气实


根据《辅行诀五味补泻体用图,四逆汤主药附子,其味辛,脾之体味,肝之用味,主宣发,其性热,以对治寒水。生姜温胃止呕,干姜温里除寒。姜,其味辛,其性热,协同附子宣散蒸化以对治寒水。甘草味甘,脾之体味,味甘皆属土,用甘草意在补益中气,以对治里虚,气虚甚,加人参,便成了“四逆加人参汤”。


正常的脾水是人身津液之源,但脾水有余则成病态。四逆汤二辛一甘同用,可泻脾气之实,即助少阳相火以蒸化脾水有余。辛甘化苦,化生出的新味苦味,正是肾之用味及心之体味,可补益肾水防脾土之病传入肾水。因为土克水,脾气实,即脾水有余则伤肾。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中再加入味苦之白术,正是为了加强防脾病传肾之功。而苦味有助于心火之体,从而强化心脏,故四逆汤具有强心、抗休克的功效,可治心衰休克。又因为火土同宫、火土合德,是母子相生,即火生土,故四逆汤辛甘化苦,也有助于火之生土,有利于补益脾土,恢复脾实证对本脏气的损伤。由此可知,附子理中汤附子汤真武汤中加用白术,也正是治疗脾气实对本脏气的损伤。


火土合德的另一表现是“心为土脏”。因火分君、相二火,故赵献可《医贯》说:“阳明胃土,随少阴心火而生”,“太阴脾土,随少阳相火而生”。脾水有余则相火不足。脾既为土,又为水,有水土之德。但脾主湿,水为寒,寒湿合德。水湿本同质,湿聚则为水,水散则为湿。生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也离不开土。但是坤为至阴,一派“履霜坚冰至”的景象,坤土、坤水是冻土、冻水,这个“水土合德”不能生长万物,反而肃杀万物,只有“坎”(肾水)这个“水土合德”才能生长万物,故肾水为先天之本。

味辛皆属木,木主疏泄,故附子生姜干姜)具有散水燥湿的功能。根据《辅行诀五行互含说,干姜本为木中水药,复阳而治水。味甘皆属土,甘草为土中火药,缓阳道之急而益心火。证重而厥,四肢微急者,为病涉脾土,故用木中土药附子回阳救逆。甘草又为土中水药、土中金药,土主藏纳,四逆汤甘草,除了补益脾脏本气,也补益肺气,同时具有缩尿的功能,防姜附宣水太过。


四逆汤既然可治心衰休克,但用于临床生死参半,这又是为什么呢?四逆汤辛甘化苦以调脾气实,但是肝主疏泄条达,可使一身之气顺畅有序,故治逆不离调肝,但四逆汤不能调肝,这是四逆汤治心衰的不足之处。《辅行诀》有酸甘除逆说,这是何故?因为酸为肝之体味,可补肝气而助肝之疏泄条达。甘为肝之化味,可助肝之气化。酸甘化阴,即甲己合土,则逆证可除。此酸甘除逆为除阴逆之法,阳逆又当以肝之用味辛与化味甘同用,所谓辛甘发散为阳,以助肝之阳用为法。心衰休克阴阳皆逆,而四逆汤只能治阳逆,不能治阴逆。鉴于此,李可中医四逆汤中加人参山茱萸,酸甘除逆,他所创的“破格救心汤”用于治疗心衰,疗效神奇,组方配伍之妙,叹为观止。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四逆汤辛甘化苦以燥湿。四逆汤药性偏燥,多服久服则燥湿太过,反伤津液。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多服久服姜附泻肺气,加人参山茱萸可以纠偏。由此可知,四逆汤是泻药,而非补药。姜附是点火之药,而非补火之药,是点燃人体石油以温里回阳,但不是补充人体石油。大剂量姜附多服久服,有害无益。姜附久服,需加人参山茱萸补充石油,否则津液枯竭、元气枯竭。

关联词条:

  • # 四逆汤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七色冷香,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