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龄诊治危重症案
胡某,男,72岁。
患者主因“腹泻6小时,意识丧失5小时”,于2006年5月3日15时入院。
入急诊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先救命,后治病,降阶梯诊治)。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急性胃肠炎,肺部感染,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病,陈旧性脑梗死,帕金森病”(以症状为抓手的横向思维)。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神昏,目上视,面色略弥黄垢腻,呃逆阵作;心下及腹部偏硬、拒按,以心下、右胁下及右腹为甚;四肢肌肉痿软;痰少,痰浓,黄白相间,舌(未伸)微颤,扪之无津,质淡红,苔白偏厚略腐腻,六脉无根且数;大小便失禁。
追问病史(家属代答):患者于受凉后发病,先发热,继腹泻,泻后1小时即昏迷,大便日十余行。
综上所述,本病亦甚复杂。病因有风、湿、痰、热;病机有邪闭心包而气阴下脱,焦膜(因邪)气结,木克土,肺失宣降,表气闭阻;病位主要为肺、心包、上中下三焦焦膜、肝、脾、肾,同时还涉及大肠。
诊断:①风湿痰热内闭厥阴,脾肾气阴下脱;②土败木贼(木克土);③湿热结胸,三焦受病而以中焦为主;④肺失宣降,表气仍闭。
治法:先开闭救脱,以冀万一;后随证治之。
处方:至宝丹合生脉散。
红参10g,麦冬12g,五味子8g。加水1000m L,煮开后继用小火煮沸120分钟,取汁500~600m L。另取至宝丹,每日1.5颗,捣碎放于药汁中,搅匀。每次取20~50m L药汁,频频鼻饲。每日1剂,连服2日。
二诊:服药后体温降至37~37.5℃,肾衰竭、心力衰竭、休克及呼吸衰竭明显得到纠正。
近几日体温波动增大,最高达38℃,大便由每日4~5次增加到日20余次,渐有脓血便;小便量少,出现镜下红白细胞;肺部可闻及广泛湿啰音。
神昏,面色淡黄;唇干裂掀起,呃逆;舌(未伸)质淡而干,舌尖、周边、根部无苔(舌裸),中间(中心周围)有腐腻类脓状物,中心苔反焦黄微翘起如硬壳;腹胀满加重,按之硬亦加重;大便溏薄、糊状,色淡黄,少量夹黏冻;小便深黄、短赤,较混浊;痰量少,淡黄黏痰;大便臭秽气偏重;四肢挛急情况同前,同时四肢发凉至肘膝;寸口脉右脉浮大无根、左脉微硬,趺阳脉左微弱、右微。
辨证:①湿邪郁表,湿热痰犯肺;②湿热结于上、中、下三焦,化为浊火之毒而伤阴;③肝郁犯脾,木克土,肝风内动;④脾肾阴阳均大亏。
治法:从肝、脾、肾着手,攻补兼施;从解结、开郁、开闭,兼补脾肾着手。
处方:驻车丸合四逆散加人参。
炮姜9g,阿胶6g(烊化),炙甘草9g,北柴胡6g,炒白芍6g,枳实8g,石菖蒲6g,桔梗8g,仙鹤草12g,法半夏5g,高丽参10g(另煎120分钟)。2剂。
上药每剂煎服2次,每次用中小火煮沸45分钟;第一次加水约850m L,第二次加水约750m L。晨8时、晚8时各服1次。
另:黄连素片0.9g/d,分早、中、晚3次服用。
预测:服上药后,可能出现“战汗解”的转机,当密切观察,切忌冷敷冰敷。
三诊、四诊:略。
五诊:
(1)病情变化:神志微清醒(呼之偶会应,语之会流泪);皮疹(三诊时曾出现全身小红疹,服“开瑞坦”无效)明显减少变淡(西药亦用了多种抗过敏药);大便努责除,色转酱黄而溏、偶呈酱红色(三诊时大便为腐白色如霉豆乳水状、常混桃红色液状便,偶青黄,臭秽),每次量少,日十余行,已不会从肛门流出;小便黄偏深,略混;腹胀满又微减、压痛亦稍减;身仍无汗;牙关紧已除,臂手挛急减;余同前。脉:略弦涩,不受按;右寸略浮,关略沉;左尺偏沉。舌:已不干;尖边微红而无苔,中间苔白略厚,微腐腻;唇干大减。
(2)病情分析:①厥阴肝经血分风湿热渐平,阴阳寒热错杂已解;②心包微开;③肾阴肾阳大复,脾气亦大复;④下焦微通利,中焦湿热结仍盛,上焦仍略郁;⑤表气仍受风湿所闭。
(3)治疗:继清厥阴风湿热余邪,兼以扶土抑木;兼以分消上下,辛开苦降,以利三焦。
处方:白头翁12g,黄连素片12片(每次4片,每日3次),法半夏6g,干姜5g,炙甘草10g,炒白芍12g,藿香梗(后下30分钟)10g,瓜篓壳12g,杏仁10g,飞滑石9g,炙远志9g。4剂。
上方黄连素另服;余药煎服2次,每次用中小火煎沸45分钟,第一次煎用水800m l,第二煎以水约700m l;煎法同前。
医嘱:停用大部分西医治疗。只保留:输氧,输液减为每日1500m l,脂肪乳减为3日1次,氨基酸亦减为3日输1次,维生素C、氯化钾1.5g/d。
六诊:服上药后身微汗出,齐腰而还。12日因擦身受凉,反致大便次数增多,共12次。13日大便17次,质薄,色黄,且解出两大团略为成形的大便。汗较前少,继而发热,咳微加剧,但小便较前减少,每次尚畅利,腹膨,微软,神志微转清。舌淡无苔,脉右寸关浮,中取关脉略弹指,沉取寸关不应指,关脉后半部及尺脉应指;左脉关部略浮,整体脉略弦细,沉取应指。
辨证:感冒后邪气内陷,故大便又多,当逆流挽舟,但发散药用量宜小,以免气脱。(病机的整合性和恒动性)
处方:炙甘草5g,茯苓5g,川芎3g,羌活3g,独活3g,柴胡5g,前胡5g,枳壳3g,桔梗5g,红参10g(另煎120分钟),生黄芪15g,苏叶5g,杏仁5g。1剂,水煎服,每4小时1次,汗出药止。
七诊:略。
八诊:大便减为每日6~8次,酱黄或酱红,质溏,有时赤白而下如冻状,不畅;小便黄短不利;腹胀满,按之不适(微皱眉),已无明显硬;哈欠已除,呃逆已止,仍无汗;手挛微减,拇指稍屈不僵;脉略虚弦涩,尺略沉,右寸略浮,关略沉;舌质淡红,苔少(近无),中心微浮腐白色苔。
辨证:当前症结在于中焦湿热内结,以致滞下难止,加之脾气仍虚、上中下三焦阻滞,故当破其结兼以补气。
治法:破中焦湿热结,兼补脾气。
处方:仿枳实导滞丸加减。
枳实6g,槟榔6g,黄连(酒炒)8g,泽泻9g,茯苓9g,苍术8g,神曲9g,焦山楂12g,炒白术12g,官桂末0.6g(另吞),生黄芪15g,红参8g(另煎120分钟),炒白芍12g。2或3剂。
服完第二剂诸症大减,但服完三剂后,患者精神困顿,哈欠频作,呃逆连声,大便转溏。当即出诊到患者家,发现右脉无根,故嘱患者家属立即用红参3g边煮边频喂以善其后。
九诊:调整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加灶心土,服3剂后继用真人养脏汤善其后。随后用过一些参苏饮,感冒时用桑菊饮加藿香、郁金、白蔻仁之类,以及《温病条辨》宣痹汤之类,终致患者渐安。
按语:此案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姚梅龄教授的精彩病例,中间省略了一些内容,摘录不当在所难免,主要为体现急危重病症的辨证思维。本例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先后有高血压、脑梗死及其后遗症、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萎缩、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冠心病、糖尿病、压疮、肺炎、呼吸性酸中毒、胸膜炎、心包炎、胆结石并发胆囊炎、腹膜炎、结肠炎、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呼吸衰竭及呼吸性酸中毒、心力衰竭、肾衰竭、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肾结石、尿路感染、霉菌性口腔炎、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与低蛋白血症、药物性皮疹等28种疾病,病情危重,反复、复杂。但是医者谨遵急危重病症的治疗原则,凭借扎实的辨证水平,如抽丝剥茧般分步依据中医理论逐渐解决,取得了显著疗效。除高血压、脑梗死、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外,其余20余种疾病及合并症均告痊愈。一方面证明了中医在临床治疗急危重症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姚老缜密的病因诊断、病机把握、辨证、诊治体现得淋漓尽致。说明中医历来就是可以治疗急危重症的,其思维也是为急危重症设计的,其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的基本原则和急危重症完全符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临床思维》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