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言》中对泻心汤类方的总结
泻心汤类方都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小柴胡汤以柴、姜治半表;芩、参、甘、半治半里。泻心汤类方则是去掉其治半表的柴、姜,参考陷胸汤的用药法,而随证的不同设立不同主药变化成方,所以应当分为几类来看。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中去柴、姜的治表药,加干姜、黄连以和胃。生姜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都是半夏泻心汤原方,而主药剂量稍作增加(从《金匮》有人参。)三方全都用干姜、黄连的原因,是为祛心下痞而设,此痞满是胃虚上逆所致,与表邪内陷的‘痞’不同,所以他的重点在于和胃。其主药皆在小柴胡中,归为一类。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则是去掉半夏泻心的半夏而成。黄连汤,又是从半夏泻心中去黄芩加桂枝而成。这两个方子都重用黄连,其中黄连与干姜配伍,可以看作半夏泻心的变化方。
黄芩汤,是裁掉小柴胡的柴胡、半夏、人参而加芍药,用来治腹痛。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小柴胡去柴、参加芍药也。这两个方子都以小柴胡汤中的黄芩为主药,归为一类。
旋复代赭汤,是小柴胡去柴、芩,加旋、代,增姜、减参而成,所以旋代命名。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是小柴胡去柴、芩,加朴,增姜、减参者。这两个方子都是用小柴胡中之生姜为主药,归为一类。
橘皮竹茹汤,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去朴、半,加橘皮、竹茹、大枣,增甘草,故以橘皮竹茹命名。橘皮汤,是取橘皮竹茹汤中橘皮、生姜两味药成方。这两个方子归为一类。
小半夏汤是抽取小柴胡方中治呕之品半夏、生姜,而倍增其分量而成。生姜半夏汤,就是小半夏的用药法而调整各自剂量组成,而小半夏加茯苓汤也是一样。至于半夏干姜散,就是生姜半夏汤去生姜加干姜,用意固然是重点在温胃,与生姜温经略有区别而已。大半夏汤,即半夏干姜散的变化方(用人参、白蜜易干姜)。干姜人参半夏丸,是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倍半夏成。六方都是从小半夏汤来,以小柴胡汤中半夏为主药,归为一类。
泻心汤,从大、小陷胸汤来。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泻心汤原方去黄芩。附子泻心汤,是泻心汤原方加附子。三方都用大黄、黄连,因为这里的心下痞,是表邪内陷所致,与结胸证的机理相同,而与半夏泻心汤等三方治疗的痞症不同,重点在下实,从这个泻心汤证再进一步,将进入承气汤类。
诸泻心皆从小柴胡来。小柴胡以柴、姜治半表;芩、参、甘、半治半里。兹则去其治半表者,参用陷胸法,而随建主药,故当分数类观之。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姜之治表,加干姜、黄连以和胃也。其生姜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皆即半夏泻心汤原方,而主药略增(从《金匮》有人参。)三方不外干姜、黄连者,以此祛心下痞,乃胃虚上逆所致,与表陷之痞不同,故重在和胃也。其主药皆在小柴胡中,自为一类。
其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则截半夏泻心之半而为之。其黄连汤,又即半夏泻心去黄芩加桂枝者。但二方皆重用黄连,使与干姜并,视半夏泻心为小变也。
黄芩汤,即截小柴胡之半而加芍药,以治腹痛。其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即小柴胡去柴、参加芍药也。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黄芩,自为一类。
旋复代赭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旋、代,增姜、减参者,故以旋代命名。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朴,增姜、减参者。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生姜,自为一类。
其橘皮竹茹汤,即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去朴、半,加橘皮、竹茹、大枣,增甘草,故以橘皮竹茹命史。其橘皮汤,即取其方中二味为之。二方自为一类。
小半夏汤乃抽小柴胡方中治呕之品,而倍其分者。其生姜半夏汤,即半夏之法,而小半夏加茯苓汤属焉。其半夏干姜散,即生姜半夏汤去生姜加干姜者,意固重在温胃,与生姜温经略殊。而大半夏汤,即半夏干姜散之变焉者也。其干姜人参半夏丸,即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倍半夏者。六方皆从小半夏汤来,主小柴胡中之半夏,自为一类。
泻心汤,自大、小陷胸来。大黄黄连泻心汤,即泻心汤原方去黄芩。附子泻心汤,即泻心汤原方加附子。三方不外大黄、黄连者,以此处心下痞,乃表邪内陷所致,与结胸之义相同,而与半夏等三方痞症不同,故重在下实,乃由泻心而将入承气也。
附部分相关条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161)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金匮》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金匮》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金匮》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