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林钦甫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经验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437

时间:2020-09-03

暑湿发热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入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挟湿,人在其中,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胆火偏盛,内干脾胃,暑湿互结。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更易乘虚而入,导致发热。临床特点有:①高热(39度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或汗出而热不退,或热退后又复升,有的病儿仅有发热,而无其他症状。②无明显的肺经症状,而多见脾胃症状,如脘痞,恶心呕吐,苔腻,便溏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中性偏低。我师林钦甫主任医师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疗效明显,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治疗方法


基本方:青蒿连翘各6g、炒黄芩陈皮、法半夏、炒枳壳各5g,淡竹茹、赤茯苓碧玉散、焦山栀各9g、芦根10g。


适应症:外感暑湿之邪、留恋气分不解,症见寒轻热重,或高热不退,朝轻暮重,或夜间高热,胸脘痞满口苦恶心呕吐,口干或渴不欲饮,尿赤便溏,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方解:蒿芩清胆汤是《通俗伤寒论》俞氏经验方,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作用,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之无不效。俞氏创用此方,是针对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入夏以来暑湿颇盛,暑湿之邪容易侵犯人体,留恋胆经,损伤脾胃功能而设。将此方应用于小儿暑湿发热颇为合拍,方中青蒿味苦气香,芳香透络能从少阳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等内消胆热,其余半夏枳壳化痰和胃;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虑其暑湿以暑为主,暑为火热之邪,故另加连翘芦根、山栀加强清热泻火解毒保津之作用。


加减:①热重于湿(高热口渴汗出,舌质红,苔黄,脉数)加生石膏知母;湿不重者去半夏。②湿重于热(身热缠绵,或热退后又复升,胸痞脘胀,苔腻,便溏)加藿香佩兰通草,热不甚可去山栀。③暑湿兼感风寒(头痛畏寒无汗,而高热)加香薷、川朴、扁豆。④发热鼻塞咳嗽荆芥薄荷牛蒡子前胡。⑤发热便秘加生大黄瓜蒌仁、玄明粉。⑥热退2-3天后,身热又发(为暑退而湿未清,湿郁化热而致,或过服寒凉冰伏,里热不能外泄)加豆卷、芦根等宣透之品。


2、 病案举例


例1:叶某,女,2岁,于2002年7月19日就诊。发热10余天,体温38度,头面无汗,形体消瘦,无咳嗽,昨呕吐2次,舌红、苔腻。西医治疗后热虽退而复升,此乃暑湿兼风寒,治宜清泄少阳佐以散寒,用蒿芩清胆合香薷饮:青蒿、焦山栀、法半夏各6g,炒黄芩扁豆各5g、连翘8g、芦根、赤茯苓碧玉散各10g、淡竹茹、川朴各3g。服药1剂症减,2剂热退身凉。


例2:魏某,男,7岁,于2002年7月31日就诊。入水受惊,当夜发热,7天来经过治疗无效,多热少汗,渴饮,尿黄。此是暑湿之邪留恋气分不解,拟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法半夏陈皮、赤茯苓连翘香薷藿香天花粉各6g,炒黄芩淡竹叶各5g,甘草2g,银花9g,芦根10g,水煎冷服,4剂,服药后热退病除,继之用苡仁红枣汤调养善后。


例3:王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2日就诊。发热10余天,每天午后发热38~39度,经服用蒿芩清胆汤加减2剂,热退身静1天,昨夜体温又升,形体消瘦,毛发枯焦,舌质红,苔稍厚。病属正气不足,暑湿留恋,服药后热虽退而湿未清,湿邪化热,故热又复升,治拟清泄和解。处方:青蒿陈皮、赤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各6g、炒黄芩4g、连翘8g、芦根10g、通草2s、藿香佩兰各5g。服药3剂,热渐退而苔稍厚,再守上方出入3剂,以清除余邪。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05期。作者/刘根芳。

关联词条:

  • # 小儿发热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