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甘肃席氏世家

求道

浏览:326

时间:2024-12-09

世家传略

甘肃席氏中医世家,从曾祖父席松龄至曾孙席孝虎到今已五代从医。

第一代,曾祖父席松龄,生于清•咸丰年间。早年为凉州城乡郎中,晚年坐堂行医,体恤民众,好施舍,治病救人,声誉遍乡邻,为地方一代名医。

第二代,祖父席铭生(1878-1934),字维新,号师尧。

席铭生,清•光绪四年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富庶的中医家庭,自幼聪睿博学,无所不猎,加之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时适22岁考举武威贡生后,潜心研读《周易》《黄帝内经》《金匮》《伤寒》《温病》等医学专著,常与其父和名医磋商岐黄救人之术,赢得医道同仁的赞许。

清末民初武威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瘟疫蔓延,庶民百姓生在炭火之间,夭者遍野莫救。祖父席铭生秉承父业,开设《师尧堂》药铺,悬壶济世,坐堂行医,时年30岁。针对当时凉州地区传染病白喉发病率高的现状,自创验方——养阴复液汤,该方曾治愈了不少患者,深得凉州城乡百姓的爱戴。民国初年,祖父献匾于武威文庙,以答谢乡亲的拥戴厚爱之情(此匾现仍悬挂在武威文庙大殿)。遗留的手稿,医案,随同书籍、字画不幸毁于文革年代,实为惋惜。

祖父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和熏陶,常言“医者,仁也,当医生,要有仁爱之心”,这已成为家训。其长子席梁丞深受父亲的教诲影响,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后成长为甘肃乃至全国名医。

1932年,凉州匪患猖獗,匪徒窜入《师尧堂》,将财物洗劫一空,祖父身心受到伤害,不久抑郁而终。但他对中医学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却留了下来,激励着后辈儿孙投入了医学事业,个个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第三代,父亲席梁丞(1911-1981),武威人,原甘肃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先父席梁丞幼承庭训,年少时就在其父诊病问疾时,常立于案头,耳濡目染,倍受熏陶。高中毕业后,即随祖父学医问药,祖父去世后,又曾先后从师于武威名医文仙舟、权爱棠门下学习。于1935年正式在武威城乡行医。

新中国成立前,先父参加过北平国医砥柱研究社和兰州健民医学研究社等中医学术组织。

1952年参加武威专区中医进修班,结业后与权爱棠、李明轩先生组建武威县民康诊所,并任所长兼武威县卫生协会秘书。

1955年随诊所并入县人民医院,任内科中医师。

1958年保送到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深造学习两年。

1960年奉调甘肃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全国医学会分会理事,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甘肃省卫生系统和省中医院先进工作者。

1973年任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王自立、唐士诚、梁玉珍从师学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被家乡政府列为《武威文化历史名人》。

先父从医五十余载,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不拘门户流派,形成他独特的学术风格,在内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温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妇女月经病及小儿泄泻、惊风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先父集一生临证经验,著有《席梁丞治验录》、其学术思想收入《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一书中。另有《辨证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的初步认识》、《凭脉与凭证》、《阴盛格阳》、《重在辨证》、《治贵权变》、《痛经随记》、《温热伤阴》、《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瘫痿的治验》、《燕窝粥治验婴儿久泻》等文章分别辑入《名老中医医话》、《中医医案医话集锦》、《中医医论医案医方选》等书,所著《席梁丞医话》一书定稿未梓。

第四代,席兴贤、席英贤、席守贤、席书贤。

席兴贤,席梁丞长子, 1940年出生,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1966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大专班;

1966—1976年在天祝县祁连乡卫生院工作;

1976—1980年在武威市地区卫校任教;

1980—1981年在甘肃省中医学院经典班学习;

1981年至今退休在武威市地区中医院工作;

1993年被聘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多年在父亲的教诲下,尽得其传,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骨髓炎癫痫疝气、男女不孕等病。《衄血治验一例》之文刊登于《甘肃中医》。

用天灵盖散治疗骨髓炎是席家之祖传,席兴贤更是潜心研究,屡用屡效。其医术在武威市医界享有盛誉。退休后开办了中医专病诊所,用中药外治小儿疝气,不开刀、价格低、疗效好,患者络绎不绝病例已上数千。其子席孝虎从武威市卫校毕业后跟随临证学习,掌握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日趋成熟。希望该疗法让更多患儿受惠,免手术之苦。

席英贤,长女,1944年出生,副主任医师。1969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就职于兰大一院儿科。1974年脱产参加甘肃省西学中学习班一年,在先父的传授指导下,诊疗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地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对肾病紫癜肺炎、泄泻等治疗能发挥中医优势。

席守贤,次子,1947年出生,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医大专专业证书班,就职于吐哈油田职工医院,是该院业务骨干。

席书贤,次女,1950年出生,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席书贤

1968年参加工作,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

1971—1975年在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工作;

1975—1978年在甘肃省中医学校学习;

1978—1980年在甘肃省中医中医研究室跟随席梁丞学习;

1980—1990年在甘肃省中医院儿科工作;

1990—2005年在甘肃省中医院呼吸科、风湿科工作;

2005年至今在甘肃省中医院退休专家门诊坐诊。

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咳喘、风湿病、脾胃病、妇女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小儿泄泻、遗尿、小儿疝气及杂病等疾病。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一生无奢求、喜看杏林春》(怀念我的父亲名老中医席梁丞)、《席梁丞儿科用药特色及临床验方举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验案举隅》、《胡萝卜素性黄皮病误诊为黄疸二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25例》、《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应用》、《真气运行法治疗痹症30例》等文章。主持参加完成《小儿肺咳宁颗粒的研制及临床观察》、《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等多项科研。



  学术经验

一.席梁丞一贯注重经典著作及历代医著的学习,重视临床验证,兼收并蓄。他认为中医中药以防病治病为目的,只要行之有效就吸取其精华,他时刻注意民间良方,去伪存精,融入己见,用之于临床。常曰:“方不在多,有效则验;药不在贵,去病为灵,欲知效灵,实践最重。”如治疗癫病,受民间乳鼠治疗小儿惊风而取效的启示,取乳鼠息风定痫之作用,配以朱砂等药,制成“雄鼠散”,治疗癫痫,颇多获效。

二.席梁丞精于脉理,脉证辨微,独具己见。他认为诊脉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辨证论治及判断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依据。常说:“学辨证不难,难在舍从,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若舍从不慎,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临床上常有脉证不符者,表证见里脉,如头痛身痛、肢节酸痛,恶寒怕风,无汗自汗,而无里症,但脉却沉细,此时应舍脉从证,当治其表,表解病自愈。亦有里证见表证,如胃痛、胃胀,大便干燥,饮食锐减,喜进凉食,而无畏寒怕风身疼头痛之表证,但脉见浮数或弦大,亦应舍脉从证,先治其里,里和则病愈。有寒证、里证,脉不见沉紧,沉迟,而见弦数或细数者;亦有热证,表证,脉不见浮数而沉细者,更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格阳格阴证,先父治疗此类患者之时,均能脉证合参,权衡轻重,决定取舍,认证准确,方药恰当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席梁丞认为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是非常重视时机的,以痛经为例,根据各种病因类型,治疗的时期也有所不同。气郁型痛经,若行经前服药,使肝气条达,气血运行恢复正常,痛感自然减轻;血瘀型痛经,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不畅,腹痛而夹有瘀块时,服用活血调经药,使瘀滞得以化散,经水恢复畅流,腹痛则可消失;虚性痛经,不论是气虚血虚,冲任虚弱,适合于平时服用参、芪、归、芍、术、苓、地及鹿角霜巴戟天等药,再略加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为辅,行经期不一定服药,痛经也会一次比一次减轻,达到治愈目的。治痛经宜掌握时机,治疗其他妇科病,如不孕子痫等也如此。

四.席梁丞晚年,学验俱丰,学术风格以平补脾胃见长。他长期临床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脾胃之病最为常见,调治脾胃之法也最多。他虽力倡平补脾胃,但又注重固护阴液,强调健脾勿伤阴,养阴莫碍胃。谓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又为后天之本,且胃气之存亡,为人生死之关键。又谓阴液为人身之根本,气血依其运行,且又可相互转化,即所谓“气归于精”“精化为气”。故创具有甘淡健脾、平补脾胃而无伤阴之嫌的“加减六神汤”(由山药薏苡仁扁豆茯苓、橘红、甘草等药组成),治脾虚泄泻及一切脾虚胃弱之疾。

五.席梁丞不仅擅长内、妇科,而且对儿科疾病的治疗,亦颇具特色,疗效卓著。

1.方专药精:席梁丞基于对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反应敏捷,患病后病因单纯,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之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在治疗上认为儿科用药力求精炼,方宜专而药宜纯,方药简练,切中病机,忌用药繁杂重复,药效互相牵制而影响疗效。

2.量轻方小:临床用药本着药味宜少,分量宜轻的原则,一般是3-6g,重则9g,较少用大剂量者。临证力求辨证准确,处方简单明了,忌大方大药,宁可再剂,不可重剂,一般处方7-8味,多者不超12-13味。对泄泻患儿之服药,更是嘱其少量频服。因小儿稚阴稚阳“如草之芽,如蚕之菌”,脾胃娇嫩,药量过重,易药过病所,脾胃亦受损。如若顿服量多,致胃不受药,亦犯胃气出现呕吐。轻剂频服乃因势导邪,不伐无辜顾全胃气,则抗邪有力。

3.气轻味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气怯弱,受邪致病,若调治不当,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先父临证不但通过察苗窍,观色脉,看指纹,闻气味,问家长,审病因,辨虚实寒热,辨证论治,重视选择质轻味薄之品,既不损伤正气,又能醒脾胃灵气机。忌妄用苦寒、辛燥,重浊之味伤阳耗阴伐小儿方生之气。对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攻伐、腻滞之药,需要用时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对小儿用药不可过于猛烈,补虚不宜呆滞,消导不宜太猛,清热不可过凉,渗湿适可而止。提倡在稳妥之中求变化,平和之中收效果。

4.善施药膳:小儿服药诸多不便,一者小儿畏苦,灌汤药多哭闹挣扎,且易误入气管,另外需久服长服药物调治之疾病,煎药喂药给家长造成困难。对此先父喜用药膳,即在患儿食物中掺入适量气味轻薄、苦味不甚之品,以便服食。如小儿疳积,常令家长在蒸馍时将“羊肝散”(由北沙参山药莲子扁豆、草决明木贼、蝉衣、密蒙花甘草、羊肝组成)撒在面上做成花卷,常吃多能达到治愈目的。更有久泻频泻及中毒性消化不良者用“燕窝粥”治愈。对肾炎、肾病综合征之蛋白微量久不消失之患儿,嘱用薏苡仁山药芡实莲子黄芪等适量熬粥时加入食用,或煎成汤剂服食,确能收到消除蛋白的作用。常利用食物本身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不误病情地配合使用,使红枣、胡萝卜、白萝卜、藕、荸荠、梨、百合绿豆等更添医疗光彩。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药物,药物中的食物,不但治病,又可防患于未然。

关联词条:

  • # 席梁丞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选自《国医年鉴》2014卷“世家传承”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