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医话胆胃同治

四君人参

浏览:549

时间:2020-08-30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础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病比较常见,现代医学也实证胃病与胆道疾病往往同时为患。深入研究胆胃相关和胆胃同病的理论,正确地运用胆胃同治的方法,必将会提高临证诊治胆胃同病类疾病的水平和临床疗效。


1,胆胃的生理关系


胆既是中清之府,又是奇恒之腑,功能为“藏而不泻”。《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揭示了包括胆在内的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即应以“藏而不泻”为主要功用。胆贮藏传送清净之胆汁,泄注胃肠,参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水谷之海,为仓廪之官,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曰:“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胃之和降,有助胆气之通降活动。


胆与胃同为六腑,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互为因果。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必须以通降为前提。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因此胆与胃的关系多涉及肝与脾的关系。肝升胆降,脾升胃降,升降相因,阴阳互根互用。从五行属性来看,则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木以疏土,免生壅滞。黄元御《四圣心源》 说:“木生于水,长于土, 土气冲和, 则肝随脾升, 胆随胃降”。胃主受纳水谷,水谷之化赖于肝胆,而胆汁须借胃气通降之力才能下行以助消化。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然肝之升与胆之降也有利于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


2,胆胃同病的病理基础


五行学说认为,肝胆归木,脾胃归土。在人体内脏中,木与土的关系就是肝胆与脾胃的关系。胆失疏泄主要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脾胃失和又能影响到肝胆疏泄功能,临证主要表现为木克土或土雍侮木,病理上有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和胆胃不和(胆胃同病)等证型,而胆胃不和始终未能为医者所重视。其实,胆胃不和证较肝胃不和证更为多见。


胆胃同病也称胆胃综合征,可由胆及胃,亦可由胃及胆,或胆胃同时发病。胆失通降必致胆气上溢,进而导致胆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逆而不纳或纳而不腐等症,正如《灵枢·四时气》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胃失和降,六腑通降不能,进而导致胆胃不和,胆气上逆,出现胆汁不降等症,如《素问.气厥论篇》所谓:“胃移热于胆”。邪在胆,则胆邪犯胃,导致胃气不降;邪在胃,胃移热于胆,导致胆府郁热,胆气不降,以致气机逆乱,胆胃同病,胆郁胃逆,升降失常,疏泄紊乱,五脏不安,诸症丛生。


3,胆胃同病的临证表现


胆胃同病常见胃病与胆系疾病相兼为患的症状,常以口苦或呕苦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见右上腹及肩背撑胀疼痛,脘腹饱胀,纳呆少食,嘈杂灼热,嗳气反酸,大便干结或不爽等症。在各种病因的诱导下引发胆失和降,胆气上溢,胆味为苦,故首见口苦之症;胃逆而不纳或纳而不腐,则见呕吐、纳呆、胃痛、胃脘胀满、大便难、不得卧等症。如《灵枢·四时气》有“邪在胆,逆在胃,胆溢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汁”之说;《素问·逆调论》尚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指出了胆胃同病,胆失通降,胃气上逆的发病机理和相关症状。


4,胆胃同病的治疗


胆胃不和、气机郁滞是胆胃同病的基本病机,常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据此笔者提出胆胃同治、辨证分型、据证施药和利胆和胃、调理气机的基本治疗法则,临证选方常用四逆散温胆汤加减。胆胃同病病在胆胃,并与肝、脾、肾相关连。肝胆相表里,胆郁气滞可通过腑病治脏的办法获取治疗目的,故而拟用四逆汤疏肝理气、通降胆腑。脾胃相表里,如脾虚胃逆、健运失司、痰热内生时,可见胆胃痰热内扰之证,所以拟用温胆汤加减以清热祛湿、清胆和胃。


基本方药:柴胡15g,白芍20g,枳实15g,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5g,竹茹15g,黄芩1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5g。有黄疸症时加茵陈金钱草等,有便秘症时加芒硝大黄等,有腹痛症时加元胡、白芍郁金等,有心悸、不寐症时加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


关联词条:

  • # 胆囊炎
  • # 胃炎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