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案(李佃贵)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16

时间:2020-08-26

张某,女,39岁。主因断腹痛、腹泻夹黏液脓血便3年来就诊。患者缘于3年前因精神抑郁而致腹痛、腹泻,便中夹黏液、脓血,于当地医院查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经口服美沙拉嗪药物(具体用量不详),便中未见脓血,仍有腹泻、腹部隐痛。后就诊于我院门诊,现主症:腹痛(隐痛)腹泻,6~7次/日,便质呈糊状,色黄褐夹有少量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口干、心烦、乏力、面色苍白、纳呆、寐可、小便可、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查体:贫血貌,睑结膜苍白,脐周轻压痛,余未见异常。


诊断:泄泻(脾胃虚弱,浊毒内蕴)。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解毒,敛疡消疮。


处方:黄连12g,白头翁15g,败酱草15g,地锦草12g,藿香12g,佩兰12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9g,仙鹤草15g,白芍15g,木香12g,地榆15g,三七粉2g,五倍子12g,防风9g,陈皮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硬膏穴位贴敷。


二诊:腹痛明显缓解,便中未见脓血,仍有黏液,3~4次/日,乏力,余症均减轻,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数。上方去败酱草藿香佩兰减至9g,加黄芪15g,太子参12g,芡实12g,增强健脾气生气血之力。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中药硬膏穴位贴敷。


三诊:腹痛基本消失,大便1~2次/日,偶有黏液,时有心烦,夜间口干明显,舌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数。上方去防风,加山萸肉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以滋肾养阴。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大便1~2次/日,不成形,无黏液脓血,口干烦渴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守方治疗2个月,并嘱患者调畅情绪,食饮有节。后复查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黏膜充血。


按:患者中年女性,由于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泛滥,湿浊内阻,久而化生浊毒。浊毒内蕴,阻碍气机,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阻碍血脉,不通则痛,故腹痛,而肠道内呈溃结改变;浊毒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夹带有黏液、脓血;浊毒循道上蒸,故心烦、口干,舌苔黄腻;而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根本,故见面色苍白、乏力症状。方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本草正义》谓其“清芳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妙品”,佩兰化湿浊而能定痛,二药相须伍用芳香化浊,醒脾增食之效佳。黄连白头翁败酱草地锦草长于荡涤胃肠湿热,调胃厚肠,兼有凉血止痢之功,四味配伍,协同为用,使浊毒之邪速去,胃肠复安;当归白芍川芎地榆三七粉共奏活血养血、敛疮护膜之效;木香陈皮善走气分,调气则后重自除;仙鹤草五倍子二者皆具收涩之性,安肠络而止泻痢;防风辛温升散,升清止泻为要;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和胃安肠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舌苔转为薄腻,此乃浊毒稍解,脾虚愈显,加黄芪太子参芡实,补虚而不助燥之品,而芡实亦有固摄止泻之力。三诊时诸症均解,然患者病程久延,阴不敛阳,方中加山萸肉、女贞子墨旱莲,均入肝肾经,养阴生津,有调和阴阳之妙。四诊时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关联词条:

  • # 结肠炎
  • # 李佃贵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