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高忠英辨证论治月经不调临床经验

求道

浏览:100

时间:2023-12-11

1暖肝温经法的应用


1.1理论阐释


临床上因寒凝而导致月经不调者较为常见。治疗此类证候,高老首选温经汤加减化裁,暖肝调经。暖肝调经法是高老补肝阳思想的具体应用。高老认为,肝之阳气源于阴血的化生,又依赖心、肾阳气的煦育,起维护气血温和调顺、筋脉柔和舒畅的作用。肝肾同源,主下焦,肝阳虚损不能温煦经脉,多见下焦阴寒证。


中医古籍中肝阳虚的提法较少见,因此补肝阳的方剂尤其难求。肝阳虚为阳虚生寒,故以肝之气血虚证为主,兼见畏寒肢冷、溲清便溏、宫寒不孕等症。故补肝阳之法,应遵阳气基于阴血的道理,首选当归枸杞子等温养营血之品培其根本,使阴生则阳长;辅以吴茱萸肉桂等暖肝肾之阳,温散寒邪;再用川芎乌药温通气血。如此可使血充气旺则阳气得生,寒邪散,气血通,则筋脉得以温养,是为正法,代表方即张景岳所制暖肝煎《金匮要略》温经汤


温经汤又名调经散,组方:吴茱萸麦冬各9克,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丹皮甘草半夏各6克,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作用,用于治疗冲任虚寒、瘀阻胞宫证。所治之证既有阳气亏虚、虚寒内生、寒凝血瘀之病变,又兼阴血不足、虚热瘀热内生之病机,属虚寒热夹杂之候,非纯用祛瘀之法所宜,治当寒热攻补共投,方为完全之策,故拟温经散寒、祛瘀养血,稍佐清热为法。


高老认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二是大量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通、温养之剂。


应用特点


高老用温经汤有以下特点:


(1)见解独到,他认为温经汤证之病机,虽包括寒(冲任虚寒)、瘀(瘀血阻滞)、虚(阴血不足)、热(瘀热虚热)四个方面,然寒是主要矛盾,寒凝则血涩成瘀,血瘀则新血难生,瘀久则郁而化热。因此,治法宜重在温经而非攻瘀。以吴茱萸肉桂,温散寒邪,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无瘀血停滞为患;瘀血去,新血生,虚热消,则月经调而疼痛愈,故名温经汤,其意亦在此。


(2)将原方中的吴茱萸桂枝为君药改为吴茱萸肉桂,使温经散寒作用更加显著,更加绵长持久。


(3)吴茱萸的用量一般为5~6克,与原方重用之意不同,因所治之证为血虚寒凝,吴茱萸为辛温苦燥之品,恐有燥热伤津损血之弊,加之与辛热质润的肉桂配伍,故兼有引经报使作用。


(4)半夏在方中的位置虽不突出,但却是和降阳明、降逆行血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绝不能任意减掉。


1.2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痛经20余年。患者自十余岁开始因经期感寒而引起痛经,每于经前及行经第1天出现,腰腹痛连带双腿亦痛。刻下正值经期,小腹腰腿疼痛,伴头痛,少腹冷痛,喜暖,口干唇燥不渴。纳可,大便干燥。患者有明确的经期感寒史,周期不准,或提前或错后,然以错后时居多。行经量多,色深红。经前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痛经20余载,且一派寒瘀湿浸之象,小腹冷,经血色深为寒凝血瘀之象,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故月经量多;下焦寒湿郁久化热,下注于带脉,可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


高老以下焦虚寒、冲任失调为辨证,治以温经散寒、化瘀调经,方用温经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6克、肉桂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小茴香10克、胡芦巴10克、乌药10克、橘核10克、阿胶珠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并嘱其避劳累,节情志,注意保暖。


药进20余剂,1个月后经水再行,经前腹痛头痛明显减轻,少腹似有暖意,然下肢发凉,劳累后足跟疼痛


前方肉桂改用桂枝,减胡芦巴牛膝10克,意在温通经络止痛,又进14剂后,诸症渐平。


此后改用丸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按】临证时,高老在辨寒凝血瘀病例时,必要询问患者有否口干唇燥症状,并作为判定下焦瘀血的重要指征。对此高老的见解是:血凝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肝肾虚寒,阴血乏源,无以上济,二者均造成阴血不足,血亏不能外荣,发挥其濡养作用,所以会造成口唇干燥之特有症状。辨证时须与血热津伤而致的口干相区别。


2调肝养血法的应用


2.1理论阐述


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月经不调的患者。


高老调经首重调肝。代表方为逍遥散逍遥散原方由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共同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高老临床应用以患者经前胁肋少腹或乳房胀痛、心情抑郁、纳少食欲不佳、月经不调、脉弦、沉取无力为辨证用药的指征。


2.2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2010年12月16日初诊。


主诉月经不调,周期不准1年。患者于1年前因家庭问题患抑郁症,常服西药调整。刻下:时而闷闷不乐,时而兴奋多语,感觉生活无意义,食少脘闷,睡眠不安,多梦易醒。月经有时一月二行,周期延长20~60天不等,血量多,血色红,带经时间7~15天。舌淡苔白,脉弦滑。辨证为肝郁脾虚、气血失和,以柔肝健脾、养血调经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当归10克、白芍25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阿胶珠10克、益母草10克、枸骨叶10克、生熟地各20克、巴戟天10克、黄芪2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其避劳累,节情志。


药进7剂,觉心情好转,情绪稳定,食欲正常。


药进21剂后,患者情绪基本保持良好,至周期28天开始行经,血量较前次减少,带经8天而净。此后几个月随访,月经基本保持正常。


【按】高老认为不可简单地把逍遥散当作疏肝主方。所以在使用本方时要重用白芍当归,一般白芍15~20克,当归15克,以突出养血柔肝的作用,柴胡用量最多不超过10克,因为重点在于调血并非疏肝。


3化瘀行滞法的应用


3.1理论阐述


化瘀行滞法应用的代表方剂益母草汤。益母草汤,原为益母救急丹,为高老祖传之方。其父高世卿继祖业三世为医,尤精于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其用方以益母救急丹为主方之一,临证调以不同的随饮之品送服,救治产后急证,每多效验,因而享誉京城。


原方:益母草1000克、当归250克、广木香60克、柴胡60克、白芍250克、川芎30克,共捣为细末,加多种辅料炼为蜜丸,临证调饮送服。


高老继承之并在临床使用时,变蜜丸为汤剂,以施用方便,随证加减,使之成为治疗女子经产诸证的常用方剂


益母草汤的组成:益母草2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柴胡10克。


方中益母草活血祛瘀,性善走散,具有活血通经、祛瘀生新作用,为治疗妇女血瘀经产诸证之要药,为君药。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和血,为臣药;君臣相配合,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血虚能补,血瘀能行。用木香柴胡为佐使,调畅肝脾之气机,取气行血行之意。六药相配,共奏活血养血、化瘀行滞之功效。


3.2病案举例


患者,女,35岁,2011年5月26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少半年。患者半年来行经血量逐渐减少,月经时有提前,时有错后,周期25~35天不等,曾服中成药调整不效。刻下正值经期,量少,色暗,口干、唇干欲饮,夜眠差梦多,心情烦躁,每于经前乳房作胀。平素心动过缓,50~60次/min。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患者肝气不舒证候明显,气病及血而致瘀血阻滞,冲任失调,胞宫蓄溢无度,而见上述表现。证属气血瘀滞、冲任失和,治以化瘀行滞、调理冲任。方用益母草汤加减。


处方:益母草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王不留行10克、三棱10克、巴戟天10克、丹参15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嘱其避劳累,节情志。


药进7剂,经血量明显增加,唇干口燥好转。


药进14剂后,睡眠改善,除偶有口干、疲乏感外,无其他不适,1个月后月经按时来潮,量、色如常。


【按】本方在临证使用时,可视瘀血的轻重随证配伍,经血色暗,行经腹痛,配桃仁红花;月经延期不至,舌暗脉涩者,配三棱莪术瘀血阻滞,冲任不通经闭者,配水蛭、酒大黄,用以活血祛瘀通经。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王秀娟等《高忠英辨证论治月经不调临床经验》,特表致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