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招仕富:补气活血,祛风通络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案

求道

浏览:312

时间:2024-09-13

陈某,女,时年46岁,于2013年7月28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近半年因长时间打麻将出现颈部僵硬不适,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眩晕时感天旋地转。为求专科治疗,遂来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颈部僵硬不适,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四肢倦怠。

  查体:颈部僵硬,C3-4棘突左侧旁开1.0cm处压痛(+),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辅助检查:X线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C3-5节段椎体不稳,C4-5,C5-6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略窄;张口位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气血凝滞,肝肾不足)。

  治法: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治疗方案:1、予招氏平衡整脊法:先予松肌理筋法、预备手法松解痉挛的肌肉,再采用颈椎软牵引平衡整脊旋转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治疗床前,手托患者下颌,另一手托起患者颈枕部,双手协调用力,缓慢而有节律地向头顶方向牵引,至最大限度时,缓慢向一侧旋转复原,再向对侧旋转复原。然后患者再取正坐位,术者应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右手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转提并且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保持中立位,牵引的同时将患者的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手快速发力旋转颈部,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一般声清脆者疗效为佳。

  2、针刺治疗:体针处方:大椎天柱、颈椎夹脊穴、养老后溪百会神庭风池肝俞肾俞膈俞足三里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处方:丹参10g,黄芪10g,天麻6g,钩藤12g,葛根12g,延胡索10g,当归6g,川芎6g,白芷6g,细辛3g,白芍10g,木瓜10g,茯苓10g,白术10g。

  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两次温服。

  【随诊过程

  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活动亦进步。继续手法治疗巩固疗效,手法四次后痊愈,嘱其注意休息及保暖。

  门诊随诊1年无复发。

  【按语】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病变或劳损,跌仆伤,加重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颈椎失稳,使椎动脉发生改变,影响颈椎基底动脉对脑部供血所发生的病变。此型近年多见,临床经常有误诊。以往多认为此型是因颈椎横突孔骨性狭窄及寰枢椎关节的改变所致,但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发现,颈椎失稳所致本病占有很大比例。其影像学诊断从X线片上,以往认为主要发生在C1-2节段,但实际上多数患者在C3-4,C4-5节段有失稳表现,约90%C1-2节段失稳、棘突偏歪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偏头痛,而无椎动脉受压的表现。已研究发现椎动脉II段走行于第6颈椎及以上的6个横突孔,椎动脉穿行于横突间孔内,星状神经节的分支伴随其穿横突孔向上走行,并不断发出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在C3-5分布最为密集。

  此段椎动脉不仅接受星状神经节的分支,同时也接受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即受双重支配。由于此段的颈椎动脉表面有致密的交感神经分布,对刺激、压迫、炎症等极为敏感。而C3-5周围的肌肉较弱,且该段处于颈曲的弧顶,稳定性较差。因此此段的颈椎失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极易刺激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的神经,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的痉挛,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浅睡眠和近事遗忘,颈项僵硬、颈背痛等症状,可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其眩晕特点为患者自觉“天旋地转”。

  本案治疗上以平衡整脊手法和针刺为主,配合中药颈椎III号方治疗,该型颈椎病常可在C3横突附近触摸到大如块小如豆状的筋结,应用拇指松肌理筋和颈椎软性牵引整脊手法和针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运用平衡整脊法调整脊柱带核心肌群及失稳颈椎,使内外动静平衡、提升上下节段协调性、左右对称性脊柱功能达到相对新的平衡,结合针刺及中药内外兼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临床上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本案编写:招慧)

关联词条:

  • # 颈椎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