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葛洪病案二则

求道

浏览:387

时间:2024-03-25

痢疾


治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方。


黄连、黄檗、当归、芍药各半两,

升麻甘草、桂心各半两。


上七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当良。


——《肘后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


腹泻案


胃气弱,大腹冷则下利,少腹热则小便难,气响腹满,喘气虚乏,干呕不得食。此方温中消谷,疗脾益气,名曰温脾丸。


法曲熬 小麦檗熬,各五合 枳实三枚,炙


厚朴炙,三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茯苓三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一两 细辛一两

吴茱萸五合


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饮服七丸,日三,亦可加大黄二两。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酢物。


——《肘后方·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及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第十三》


按语:在痢疾案中,是一则治疗下痢的医案,何以冠以痢疾之名呢?关于痢疾的源流附在文后,从时间顺序上我们很清晰的得知古代医家对于痢疾的发展,但是在东晋葛洪的时代,对其认识并不完全,因此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下痢等同于当今所指的痢疾,当以本条甚至本篇、本书中的文意来理解,其云“天行毒病”,说明此为外感病,且病情严峻,以毒命名;症见"挟热腹痛、下痢","挟热"二字该如何理解?


挟,《说文》:俾持也。从手夾聲。胡頰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协,互相和同之谓。言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入里,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为利。”亦有指热泻者。


故“挟热”当为下痢兼有热象,猜测或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病机考虑为湿热毒邪下注大肠血分,方中黄连、黄檗清热燥湿,解毒止泻,亦可坚阴;当归、芍药均为血分药,活血化瘀,去旧生新;桂心配合苦寒药中作为“反佐”,能防止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配合血药则有加强行血之功。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不是有点后世芍药汤的意思?我也觉得是。方中一味升麻似清热,似升阳,似解毒,我想意味有很多,根据《本经》记载:"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考虑为解毒之意。甘草甘缓,缓急止痛。


桂,香木类,其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去外面粗皮名肉桂,去内外皮者,名桂心,顶上细枝名桂枝,结子名桂丁,年老生蕈,名桂耳。《圣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


“治伤寒挟热,腹痛下痢。升麻黄连汤



升麻 黄连(去须锉炒) 当归(切焙) 芍药


桂(去粗皮) 黄柏(去粗皮)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七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圣济总录·伤寒下痢》 ”


真不错,我找到了方名。小声说,《圣济总录》抄了好多《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呀。文献价值说明宋代有《伤寒杂病论》流传。


第二则病案的按语就交给读者啦。



附一:痢疾的源流


《内经》称本病为“肠避”、“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难经》称之为“大痕泄”,指出“大癜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伤寒论》、《金匮要略》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

关联词条:

  • # 葛洪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独思守拙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