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用药杂谈之防风

四君人参

浏览:518

时间:2020-09-02

性能概说


防风味甘辛,性微温。辛而发散,温而不燥,气味俱升,颇善疗风。中医所指的风有内外之分,如伤风感冒,风湿痹症,头风,面瘫,风疹等属外风;癫痫破伤风肠风等属内风,这些都可以选择防风治疗。除此之外,因其能升脾阳,故可止泻,止血,治疗脱肛,痔疾便血崩漏。同时,它既能发汗又能止汗,用治汗证


使用要点


第一,《本经》提到防风为风病之主药,风药中首屈一指者。临床上几乎治风通用,可用于与风有关的感冒,痹症,痉症等,不论寒热内外皆适宜。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病,此病时发时止,此起彼伏,与风的善行数变特性完全吻合。故以此为例,解析防风的治风疗效。今年4月,一中年女性患者范某,因进食海虾,引发荨麻疹,周身瘙痒难忍。经西药抗过敏治疗,虽可获效一时,但停用即发,迁延一月余,甚为痛苦。观其风团鲜红突出成片,躯干居多,舌红,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型,遂拟方防风20g,蝉蜕15g,白僵蚕10g,苦参20g,连翘15g,鸡血藤30g,益母草50g。一剂而症状全无,共服7剂,未再复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防风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它一直被我视为中药里的抗过敏药,被广泛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哮喘发作亦可用到防风。有实验证明,其煎剂含有的挥发油还可以使过敏而挛缩的气管平滑肌变松弛,从而达到平喘效果。实际上哮喘的发作特征和发病原因也和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用防风也属对症治疗,有效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防风能升脾阳,有止泻之功。《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代医家吴鞠通亦取补中益气丸加防风来升脾阳以止泻。临床曾遇一女青年,以腹泻,腹坠胀一个月为主诉来诊。查其舌淡,脉虚无力,右关尤甚,知为中气不足,气陷而泻。遂效仿开方:黄芪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防风15g,白术15g,苍术15g,莲子肉30g,一周即愈。可见,防风止泻,此法可行。除了脾阳不升泄泻外,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而泄泻者,亦可取防风舒脾泻肝,胜湿止泻。著名方剂痛泻要方即是范例。防风为风药,属阳,性能胜湿,如地上沼泽,风之即干。临床治疗泄泻,如遇诸法不效,无计可施时,酌加一味防风,极有可能是点睛一笔,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大家尝试验证。


第三,正因防风有升脾阳之功,炒后则入血分会增强止血之效,可治肠风下血,崩漏等病。《经验后方》中提及: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和剂局方》中也有槐角丸一方,用防风治疗肠风下血。它不仅入血分而止血,还能引邪外出于气分。笔者经常给痔疮便血的患者服用槐角丸,大部分病人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证明防风确有其效。


第四,防风既能发汗,又能止汗。治疗外感无汗,临床常用的九味羌活汤防风通圣散等名方,很多都用到防风,因其能入肌肤,达腠理发汗散邪。防风作用平和,针对不耐麻桂之猛,不适银翘之寒的患者最为适宜,常与荆芥配伍。


在名方玉屏风散中,防风的功效发生了转变,由发汗变为了止汗。方中黄芪实卫表,白术培中固里,防风则有表邪则散,无表邪则防,所谓内外兼顾,攻防兼备,实乃固表止汗之良方。防风之所以止汗,仍然是利用散风邪这个功效,因为风邪伤表可致出汗,表虚易汗也易感邪,因此容易迁延不愈,防风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祛风止汗,它能很恰当的阻断这个因果循环问题,千万别误解为收涩敛汗。半年前,有一63岁的女性患者,李某,患过敏性鼻炎40多年,近年来出现易汗,乏力等症状,且经常感冒,遇冷则流清涕不止。服用玉屏风散2月,所有症状都明显改善。目前自汗已愈,感冒频率减少,鼻炎症状也减轻大半。此案之效,防风功不可没。


注意事项


防风一般生用,止泻止血需要炒用。本品虽然体轻而润,平和无毒,但因其有升散之性,故气虚,血虚,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不宜滥用。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汪庆安,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