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从补阳还五汤治验看异病同治

四君人参

浏览:464

时间:2020-09-04

一、胃痛 冯世勤,男,56岁,农民,2006年4月21日诊。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获显效,仍时重时轻。现症:胃脘刺痛拒按,夜间及劳累后尤甚,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伴大便暗黑、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辩证:气虚血瘀,久痛入络;


治法:益气活血,和胃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g,赤芍当归丹参、元胡、陈皮各15g,地龙川芎红花各10g,炙甘草6g。


连服6剂,胃痛已止,伴随症状减轻。按上方稍做加减,又服9剂后诸症消失,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消失,舌脉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久病不愈,耗损脾胃之气,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瘀滞,“久痛入络”,致使患者出现气虚血瘀的征象。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去破血之品桃仁),加元胡、丹参陈皮理气活血止痛,加炙甘草甘柔止痛。药证相符,其症随失。


二、痛经 郭红霞,女,17岁,未婚,学生,2007年5月24日诊。近1年来,月经来潮至经后3--5天发生少腹刺痛(有时连及胸胁、乳房等处),伴疲倦乏力、不欲饮食等症状;月经色淡有瘀块,社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辩证:脾肺气虚,瘀阻胞宫;


治法:益气活血,调经止痛;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赤芍熟地、元胡、丹参各15g,川芎红花香附山楂地龙各10g。


服药4剂后月经来潮,痛经及伴随症状已经减轻。继服上方3剂,痛经已止,月经暗红、无血块,舌脉正常。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按:痛经多由气血失调作崇。本例患者痛经是由气虚无力、瘀血内阻所致。拟方补阳还五汤(去破血之桃仁)以益气散瘀,加熟地、元胡、丹参香附山楂理气养血、调经止痛。药中肯綮,其效自然神速。


三、头痛 王建营,男,39岁,西平县重渠乡王湾村人。2010年9月28日诊。头痛10年。10年前头部受伤后出现头部右侧疼痛症状,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嗣后,头痛反复发作,约每个月就发作1次,头痛呈刺痛状,夜间加甚,伴失眠健忘、口干不渴、气短乏力等症状,舌淡紫苔薄黄,脉弦细涩。TCD检查提示右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增高。


诊断:头痛(血管性头痛);


辨证:气虚血瘀,清窍不利;


治则:益气祛瘀,通脉利窍;


拟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g,延胡索葛根川芎各20g,细辛5g。


服药7付后,头痛大减,余证好转。原方有效,继守上方又服7剂病愈。


按语:头为人之巅,为诸阳之会,为元神之腑,内藏脑髓,又称髓海。气为血帅,人体气血阴阳的温润滋养功能靠气来推动。特别是头部,气虚既无力推动血行,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会进一步导致脑脉失养和瘀阻,头痛乃作。治当补气养血,行血止痛。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举清阳以充脑藏,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祛瘀之意,并配合延胡索地龙桃仁赤芍红花葛根细辛以行气活血止痛。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方,配伍恰当,标本兼顾,相得益彰,故而效果很好。


四、肌衄 患者王红利,男,19岁,2011年10月20日初诊。因“全身出现大小不等青紫斑块1年”就诊。患者平素身体虚弱,易于感冒。1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鼻及牙龈出血及全身可见大小不等青紫瘀斑等症状,时轻时重。经相关检查后,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用西药强的松及止血药物处理效果不佳。


诊见:全身特别是胸腹部散在性对称性出现大小不等青紫瘀斑,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涩。


证属气虚不能统血,血瘀溢于肌腠。治宜补气摄血,化瘀消斑。拟补阳还五汤化裁。


方用:黄芪90g,党参20g,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生地茜草炭、棕榈炭各15g,仙鹤草60g。


服药7剂后,青紫瘀斑已消,伴随症状大减;再拟上方诸药按比例取适量,粉碎为极细末,每次10g,每日2次,稀粥冲服,服药3个月后诸症皆除。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平素禀赋不足,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瘀于肌腠,病为肌衄;治疗拟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用大剂量黄芪党参以重在补气健脾以统血;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生地滋阴养血、活血消斑,合茜草炭、棕榈炭、仙鹤草以增强止血及化瘀消斑之功。合方共奏补气养血摄血、化瘀消斑之功。


要谈“异病同治”,就必须先了解病、证、症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病,即疾病,是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过程;症,即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反映疾病的现象;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的本质。疾病的范围最广,涵盖了症和证;证是由多个症组合而成,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人体病理状态。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便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是讲,对于多种不相同的疾病,尽管病因和发病形式不同,如果在某一阶段产生相同性质的证候时,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可以同证,因而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辨证是基础,论治是关键;证是治的依据,治是证的应用。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向认识,或者是对同一疾病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分别认识。对不同疾病来说,辨病是求其个性,而辨证是求其共性。中医学讲“异病同治”的同时,不得不讲“同病异治”。二者都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将之运用于临床,确能提高临床疗效,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确有殊途同归之效。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地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7味药组成,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之证。上述4案分别是胃痛痛经头痛和肌衄等病,但是它们的辩证证型都是气虚血瘀,正为补阳还五汤的的对之候,故而都通过本方获效。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