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安神汤(孟如经验方)
方名释义:孟如老中医自拟方由《医学启源》“生脉散”、《金匮要略》“酸枣仁汤”等结合临床经验化裁而来。
组成:黄芪30g,太子参(或党参、苏条参)25g,麦冬15g,五味子10g,酸枣仁30g,知母12g,茯神25g,川芎12g,甘草3g。
功用:益气养阴,养血安神。
方解:本方以黄芪、太子参益气为君药;酸枣仁、茯神养血安神为臣药;麦冬、五味子、知母养阴清热敛汗为佐药,合太子参为生脉散,益气养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养血安神之功。
主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证属气阴两虚、肝血不足之虚烦不寐者。症见:心悸,神疲乏力,心烦眠差,多梦,舌红少津,脉细。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辨证属气阴两虚、肝血不足证候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女性多见,女子以血为本,而女子的多种生理活动,经、带、胎、产、乳均易伤阴,从而易造成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的状态,因而易于感受热毒之邪。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热毒之邪既能耗气又可伤阴,以至气阴两虚,肝血不足,故本病后期多见气阴两虚、肝血不足之证。
加减化裁:伴汗多加生龙骨、生牡蛎收敛止汗;眼干涩加菊花、果杞养肝明目;脱发加制首乌养血生发;闭经加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活血通经;血尿加大蓟、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
验案举要:余某,女,34岁。1997年10月20日初诊。因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烘热多汗半年来诊。患者1993年10月因“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烘热多汗,不规则发热3月”在昆明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相关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给予激素治疗1月后,全身关节肌肉疼痛消失,热退,病情好转出院,病情一直较稳定。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烘热多汗,尿蛋白+2。刻症见:心悸,心烦眠差,多梦,神疲乏力,烘热多汗,月经量少,纳可,小便正常,面红,舌质红少津,舌苔薄白,脉细;血Rt:正常;尿Rt:蛋白(+2)。诊其为心悸(系统性红斑狼疮),气阴两虚,肝血不足证。由于久病耗气伤阴,以至气阴两虚,肝血不足所致。气阴两虚,肝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心烦眠差,多梦;气虚故见神疲乏力;阴虚内热故见面红,烘热多汗;肝血不足血海不能充盈故见月经量少;舌质红少津,脉细为气阴两虚之征。治以益气养阴,养血安神。拟方黄芪生脉散合酸枣仁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太子参25g,麦冬15g,五味子10g,酸枣仁30g,知母12g,茯神25g,川芎12g,益母草15g,小蓟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月;
二诊(1997年12月9日):药后精神稍好,其余诸症减轻。现症见:劳累后仍感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神疲易累,烘热多汗,12月3日月经至,量少,3天净,纳可,二便正常。此为气阴两虚,肝血不足减而未愈,仍治以益气养阴,养血安神,原方再服1月;
三诊(1998年月24日):患者服上方至今,烘热多汗除,诸症减轻,偶感心悸气短,经行前心烦眠差,纳可,二便调。理化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1)。临床免疫检查:正常。经上述治疗患者主症已缓解,尿蛋白已降至+1,治疗显效,但气阴两虚,肝血不足尚未完全恢复故偶感心悸气短,经前虚烦不寐,继续治以益气养阴,养血安神,原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加鸡血藤30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1.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女性多见,女子以血为本,而女子的多种生理活动,经、带、胎、产、乳均易伤阴,从而易造成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的状态,因而易于感受热毒之邪。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2.热毒之邪既能耗气又可伤阴,以至气阴两虚,阴虚又可至血虚,故本病后期多见气阴两虚,肝血不足,阴虚虚火上扰心神,血虚心神失养,故多见虚烦不寐。3.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黄芪加强补气之功,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全方有较强益气养阴,养血安神之功,故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肝血不足之虚烦不寐甚佳,辨证要点为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烘热多汗。
版权声明:
转自 行之医话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