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à Jì

别名

马蓟(《范汪方》),虎蓟(陶弘景),刺蓟、山牛蒡(《日华子本草》),鸡项草(《本草图经》),鸡脚刺(《滇南本草》),野红花(《纲目》),茨芥(《本草述》),牛触嘴、鼓椎(《医林纂要》),鸡姆刺(《质问本草,),恶鸡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福建民间草药》),牛口刺(《浙江中药手册》),老虎喇(《广西中兽医药植》),刺萝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驴扎嘴、马刺刺(《山西中药志》),刺秸子,马刺草(《中药材手册》)。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五•大蓟小蓟》引陶弘景曰:“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文中李时珍又曰:“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

来源及植物形态

大蓟,始载于《名医别录》。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干燥地上部分。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中南、西南、华东、华北等地。


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

采制

全草于夏秋两季当花盛开讨采割,除去老茎,晒干,以秋季采者为佳;根于8~10月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


大蓟: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大蓟炭:取净大蓟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存性,过铁丝筛,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性味归经

性味:甘,凉。

①《别录》:"根,味甘,温。"

②《药性论》:"味苦,平。"

③《日华子本萃》:"叶,凉。"

④《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无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


1.大蓟性凉,功能止血。无论咯血、衄血、崩漏尿血、血淋等,凡属血热妄行者,大蓟皆可应用。血之妄行,多因血热所逼迫。《本草经疏•卷九》曰:“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大蓟用于止血,单味即奏效,如《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七•治吐血诸方》治心热吐血;《普济方•卷第五十九•舌上出血》治舌上出血不止;《本草汇言》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皆用鲜大蓟根或叶捣汁服用,亦可配伍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则其功更著,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血病门》大蓟汁饮,即用鲜大蓟汁配生地黄汁及少许姜汁、白蜜,治吐血、呕血。若炒炭应用,则擅入血分,功专收敛止血,如《十药神书》十灰散即以之与小蓟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药为伍,治吐血咯血诸证,并皆炒炭存性,取“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义。


2.大蓟气寒甘苦,既能凉血解毒,又可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疽皆可用之。其散瘀消痈之功,以鲜品为佳,既可外敷又可内服。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九•大小蓟》引《日华子本草》以大蓟叶生研,酒并小便调服,治肠痈。《本草汇言》以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共捣取汁,和热酒服(如无鲜品,可用干品煎服),治肠痈及内疽诸证。《闽东本草》则以鲜大蓟煎汤治肺痈。若与盐共研,或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疮痈肿毒。


3.大蓟功能利胆退黄,可治黄疸,但本品性寒味苦,临床应用时,以湿热黄疸为宜,可与清热利胆退黄的茵陈虎杖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可治高血压病,以大蓟根的降压效果较好。适用于高血压病见有肝热证候者,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夏枯草豨莶草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一般用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可用30~60g。入汤剂。如捣取汁服,则剂量可相应增加。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各家论述

1.《别录》:"根,主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


2.《药性论》:"根,止崩中血下。"


3.《唐本草》:根,疗痈肿。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


4.《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其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补血凉血,则荣气和,荣气和故令肥健也。


5.《本草述》:大、小蓟类以为血药,固然。第如桃仁红花,皆言其行血破滞,而此味则曰止吐血、鼻衄,并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蓟退热固以止血,而大蓟下气更是止血妙理,盖气之不下者,多由于阴之不降,以致阳亢而不下也,气下则血归经矣,此非气为血先之义欤。夫凉血者多滞,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是从下气以为行也。即小蓟根,在《食疗本草》亦谓其养气,但力劣于大蓟耳。以故行血者无补,而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者耳,是所谓不就血以为止者也。


6.《本草求真》:大、小蓟,虽书载属甘温,可以养精保血,然究其精之养,血之保,则又赖于血荣一身,周流无滞。若使血瘀不消,而致见有吐衄唾咯崩漏之证,与血积不行,而致见有痈疼肿痛之病,则精血先?不治,安有保养之说乎。用此气味温和,温不致燥,行不过散,瘀滞得温则消,瘀块得行斯活。恶露既净,自有生新之能,痈肿潜消,自有固益之妙,保养之说,义由此起,岂真具有补益之力哉。


7.《本草正义》:二蓟主治,皆以下行导瘀为主,《别录》以大蓟根止吐血鼻衄者,正以下行为顺,而上行之吐衄可止。又谓安胎,则破瘀导滞之性适得其反,恐不可从。甄权谓主下血,亦殊未允。


8.《日华子本草》:"叶,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敷。"


9.《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疬结核,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


10.《玉楸药解》:"治金疮。"


11.《医林纂要》:"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


12.《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癌,漆疮,汤火烫伤。"

按语备注

大蓟之性,《名医别录》列为“甘,温”,然临床应用,多用于血热妄行之失血者,故其药性当以性凉为是。


大蓟药用部分,各地尚不统一,以全草入药者为多,如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福建等地;而中南及西南某些地区则多用根而不用茎叶。考古代本草书籍,历代大多以根入药,但亦有明言用叶者。二者功效相仿,似不必过于细分。但有报道,用于降压,以大蓟根功效为佳。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