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芍药性非“酸” (王山云)
芍药是一味具有多种功效的临床常用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功效为:“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伤寒论》治疗方剂中芍药的使用频率排在第五位,共计30方。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中云:“张仲景治伤寒汤,多用芍药”。有学者认为张仲景属于中国医学最古三个派别之一的神农本草派,《本经》药性理论是仲景组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仲景用芍药悉遵《本经》。
《伤寒论》中芍药首见于桂枝汤方。杰出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指出:“芍药其实它不是酸”,有别于以往对芍药的认识,由此便搜集相关芍药知识,以供大家临证参考。
1. 芍药是白,抑是赤?
在《神农本草经》中芍药未分赤白,到了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将芍药分为赤、白两种。在东汉张仲景时代芍药尚未分赤芍、白芍,因此《伤寒论》方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
2. 芍药白、赤之别
《中国药典)2005年版(I部)中同时收载了白芍和赤芍。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而得。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功,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能,主要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等症。
3. 芍药在经方中的功效
在经方中运用芍药则应以《本经》为出发点,而不应以现今中药学理论所述的“酸收”论之,其功效“破”、“通”、“利”、“益”的具体运用在《伤寒论》经方中都能找到佐证。
3.1 破阴结
如大柴胡汤:方中用枳实以破气分之结,用芍药以破血分之结,这两味药使得大柴胡汤成为了柴胡剂中散结力量之最。又如四逆散:方中芍药取破结通络之功,配合诸药,利气机、祛痰湿、通阳气,则“四逆”自愈。
3.2 通血痹
如桂枝加芍药汤:芍药的效用应与大黄类似,为“通”,也就是《神农本草经》中所言的“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假令芍药性味为酸,功效为收,其意与治则背道而驰。 此外,在小柴胡汤和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治疗“腹中痛”均加了芍药,也皆取此意。
3.3 利小便
如小青龙汤、真武汤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活血利水、通泄小便。
3.4 益气
如桂枝汤方中针对“营弱”的治疗,使用芍药补益营血,并与大枣苦甘化阴,表明了芍药“益气”的效用。又如芍药甘草汤:方中的芍药也不是非得按“酸收”才能讲通,利用《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益气”即滋养阴血的作用一样可以完美解释,但显然后者更符合仲师之意。
4.用药禁忌
当疾病出现了中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者浊阴不降,不能使用芍药,因为芍药味苦,能够坚阴,会加重阴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桂枝去芍药汤证,此时不能使用芍药,否则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5.治疗用量
在《伤寒论》中,芍药最小用量为六铢约(0.8g),如麻黄升麻汤;最大用量为五两(约15 g),如甘遂半夏汤;通常用量为三两(约9 g),如桂枝汤;次于通常用量为二两(约6 g),如温经汤。
6.炮制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的白芍饮片炮制规格有生品、炒白芍、酒白芍;赤芍有生品,但对炮制时的工艺条件无明确规定,缺乏客观确切的工艺参数,因而造成各地炮制品种质量相差较大。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