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话逍遥(孟繁甦 )
“逍遥散”一方渊于汉代,成方于宋代,充实于明代。该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九治妇女诸痰篇),是宋代和剂局常用方剂之一。此方脱胎于汉代张仲景的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二方之法。其组成由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薄荷、生姜,即: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生姜、薄荷、甘草,以上八味共研细末而成。逍遥是消闲自在的意思、“逍遥於天地之间而自得”。《庄子·逍遥散》注云:“如阳动水消,虽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于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无伤于正气也。”
《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百病多生于郁。肝性喜条达,主升发之气,住东方而属木,主疏泄而善调节气机。脾喜燥而恶湿,主升清降浊,居中而属土,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人之后天之本。五行中肝脾相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往往表现肝脾症状同见。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虚失运之证而设,主调和肝脾。张仲景《伤寒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逍遥散证的基本病机构成是“肝郁+脾虚”,肝气失疏、脾虚失运、营血不足是逍遥散方证的证候特点。
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以白芍、当归为臣,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三者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而肝柔。白术、茯苓、甘草可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少量薄荷以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姜可降逆和中,辛散达郁,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可使肝郁得舒,血虚得养,脾弱得复,从而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赖海标老师应诊善用逍遥散化裁,临证灵活多变,凡属“肝郁、血虚、脾弱者”,不必三者均备,或见一二,或有所偏颇,均可以此方化裁应用,每有良效。凡有化火倾向者,加丹皮、栀子,临证见肝阴血不足、化火生热之象,可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者出血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或失眠多梦等。气滞明显者可加青皮、郁金、木香、佛手,加强行气之功。血瘀明显者加丹参、牛膝、益母草。阴虚明显者加熟地即黑逍遥散,加强滋阴养血,以涵养肝木,主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生内热,则加生地以养阴清热。脾虚明显者加党参、干姜、茯苓,还可用苍术替代白术加强化湿之功。赖海标老师临证时注重抓病机,凡见“肝郁、脾虚、血弱”者,不拘泥于妇科疾病,广泛用于内科、外科等各科病人,将逍遥散引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