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竹叶柳蒡汤的临床应用

四君人参

浏览:699

时间:2022-05-19

竹叶柳蒡汤出自明朝缪仲淳所著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肺胃郁热、痧疹不透而设,是缪氏治疗痧疹不透的常用方。主治痧(麻)疹不透,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等症。但缪氏在该书中为予方名,后人据其意而命以此名,沿用成习而至今。


本方由西河柳蝉蜕、鼠黏子、麦冬薄荷、干葛、荆芥穗、玄参知母竹叶组成。方后云:“甚者加石膏五钱、冬米一撮。”


方歌:竹叶柳蒡痧疹透,玄参白虎将热斗,荆芥葛根净蝉衣,薄荷麦冬咳嗽


笔者在学习期间,指导老师善用次方加减应用治疗内、外科疾病,得心应手,疗效显著,现就应用本方的点滴体会简述于下。


1、 风热头痛


患者马某,男,37岁,农民,主诉感冒头痛两天,证见头痛发热,微恶寒鼻塞咳嗽有痰,咽喉微痛,口渴喜饮,小便赤,舌正苔薄黄,脉浮数。以本方加减:竹叶6克、牛子12克、玄参9克、知母9克、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2克、杏仁10克、黄芩9克、蔓荆子9克、葛根10、甘草6克。服三剂病愈。


感冒乃四时常见病,但以冬春为多,概冬多风寒、春多风热。本例除一般感冒的肺卫症状外,尚有口渴喜饮、小便黄等里热之证,且头痛严重,所以用本方加减,解表清里而取得良效。


2、 荨麻疹


赵某,男,学生,患者与前一天下去活动后不久,全身忽起红色疹块,瘙痒剧烈,夜晚消失。但到第二天下午又起,故来诊治,刻诊:全身处手指和头面外,余处皆有红色丘疹,上半身为甚,高低不平,大小不等,前臂与大腿有许多丘疹结成的团块,痒甚,口渴咽燥,大便微干,舌苔薄黄,脉浮数。以本加减:竹叶6克、牛子10克、葛根12克、荆芥穗9克、石膏15克、知母9克、酒军6克、薄荷9克、玄参9克、蝉衣12克、赤芍9克、丹皮9克。水煎服,两剂而愈。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以身起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失、不留痕迹为临床特点。治宜调和营卫,散风祛邪,本例由于活动之后汗孔大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且加平素内有郁热,内外相和而致本病,故用本方加减散风清热,表里兼治而获效。


3、 药物性皮炎


刘某,女,15岁,自述因感冒服用安乃近片一片,约半小时后身出红粟,症见身布红色小丘疹,稀疏不一,灼热瘙痒。以本方加减:竹叶6克、牛子10克、玄参9克、薄荷9克、蝉衣10克、白蒺藜15克、葛根12克、荆芥穗10克、石膏15克、知母10克、二花9克、丹皮15克。三剂病愈。


药物性皮炎为药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性反应,中医认为由于禀性不耐,中其药毒,毒入营血,外达肌肤而致。以本方加减,清热凉血,透表散风,使邪得以外达而愈。


4、 牙痛


李某,男,25岁,自诉牙痛4天,证见左上齿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口渴,舌苔黄,脉滑数。辩证为胃有邪热,循经上攻,用本方加减:竹叶6克、牛子9克、石膏24克、知母12克、葛根15克、连翘9克、薄荷9克、玄参9克、芦根24克、荆芥9克、丹皮12克、黄连6克、肉桂3克、生草6克。服两剂病愈。


此患者平素嗜烟好酒,今牙痛为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胃有郁热上攻于齿,盖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也。重用石膏知母,少加黄连直清其热,少配肉桂,一则防石膏等清热太过,一则引火归元。全方配伍散郁热而清炽火。


此方在临床中还用于治疗咽喉疼痛黄水疮咳嗽等属于肺胃郁热的各种病症,只要辩证准确都可加减应用。


组成 西河柳五钱(15克)、荆芥穗钱(3克)、干葛一钱五分(4.5克)、蝉蜕一钱(3克)、薄荷叶一钱(3克)、鼠粘子(牛蒡子)一钱五分(4.5克)、知母一钱(3克)、玄参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麦门冬三钱(9克)、竹叶三十片(3克),甚者加石膏五钱( 15克)、冬米一撮(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主治 痧疹初起,透发不出,症见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症。

1.手足口病:以本方联合利巴韦林治疗62例,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60例对照。两组常规护理相同,且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疗程均为5日。疗效评定以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为治愈。结果:治愈23例,有效35例,无效4例。(《当代医学》2011年第4期)

2.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本方加减治疗38例。同时做好休息、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缓解、阳性体征转阴,尿检正常为痊愈。结果:38例均痊愈。平均疗程12日,半年随访无复发。(《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第12期)

方解 西河柳“近世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神药…“功专发麻疹”,故为麻疹透发不出的要药;葛根牛蒡子蝉蜕荆芥薄荷既协助西河柳透疹,又开宣肺气;竹叶知母玄参、麦门冬清泄肺胃,生津止渴,其中竹叶尚能清心利尿,导热下行,具有清上导下之功,四药合用,使热去则烦闷躁乱之证除,阴充则唇干口渴之证愈;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如此配伍,发散而无助热伤津之扰,清里而无凉伏气血之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透疹的良方。

临床以麻疹透发不出,并见喘嗽、发热烦躁、苔薄黄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喘咳甚,加枇杷叶前胡白前;咽喉肿痛,加板蓝根大青叶;疹色暗红,加牡丹皮赤芍;热甚,加连翘石膏麻疹未透,里热不甚,减知母玄参、麦门冬。临床使用注意麻疹热不甚,阴津未伤者,不宜使用,恐有邪毒内遏之弊。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神经性皮炎痤疮药物性皮炎银屑病等病症。

方歌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