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孙桂芝治疗原发性肝癌医案

茯苓

浏览:398

时间:2022-02-07

卢某,男,63岁,2001年12月5日首诊。诉既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因纳差、消瘦、乏力于2001年5月10日在某医院检查发现“肝占位”,于2001年5月15日在某肿瘤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CT提示:右肝有1个低密度灶,大小6.8cm×4.2cm。于2001年5月、6月、7月在肿瘤医院介入治疗3次。于2001年12月5日到广安门医院就诊。CT提示:肝硬化肝癌介入治疗后改变,仍有残余病灶存在,大小4.0cm×2.0cm。HBsAg(+),AFP正常,肝功能正常。右背部不适,上腹胀满,纳差,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诊断:癥瘕(西医称为原发性肝癌)。


辨证: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


治则:滋补肝肾,疏肝祛瘀,软坚散结。


方药:沙参15g,生地10g,麦冬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凌霄花15g,郁金10g,鳖甲15g,龟板15g,藤梨根15g。15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ml,分早、晚2次服。


方中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养阴生津;凌霄花郁金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鳖甲、龟板软坚散结;同时健脾开胃、抗肿瘤。


2002年7月10日复诊:食欲转佳,稍感腹胀,矢气多,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沉细。上方加玉竹10g,炒莱菔子30g,牛膝10g。15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ml,分早、晚2次服。


2003年8月6日三诊:复查CT病灶较前缩小:3.2cm×2.0cm。纳可,心烦,睡眠欠佳;大便先干;舌红少苔,脉沉细。调整处方如下:天冬10g,麦冬10g,生地10g,当归10g,沙参15g,凌霄花15g,白花蛇舌草30g,藤梨根15g,金荞麦30g,鳖甲15g等。15剂。煎、服药方法同上。


2004年12月29日三诊:复查CT病灶稳定,未见进展;饮食增加,睡眠佳,精神好;胸肋有胀感,有时呃逆;舌红少苔,脉沉细。拟以逍遥散化裁:炒柴胡10g,杭白芍15g,炒白术15g,土茯苓30g,太子参15g,绿萼梅15g,凌霄花15g,姜黄10g,焦山楂10g,鳖甲15g等。15剂。煎、服药方法同上。


2009年2月16日四诊复查CT病灶2.0cm×2.0cm,基本钙化。患者精神好,饮食正常,在农村能够干一般农活,骑自行车可行10公里不感觉劳累。继续给予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软坚消瘤治疗:麦冬10g,五味子10g,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0g,茯苓15g,山药20g,莲子肉12g,女贞子15g,金荞麦15g,凌霄花15g等。15剂。


按语:本例患者经西医介入治疗后仍有残留病灶,初诊时患者一般状况不佳。经孙桂芝四诊合参,辨为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热毒浸淫。治疗上自始至终贯彻滋补肝肾、疏肝解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及健脾开胃的原则。肿瘤乃“大病”,病情错综复杂,因而用“大方”。药味虽多却组织严谨,多而不乱,攻补兼施,曲尽病情,照顾周全。经中药治疗7年余,病灶缩小,全身情况显著改善,效果较理想。

关联词条:

  • # 肝癌
  • # 孙桂芝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本文作者王逊,摘自《中国中医药报》,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