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Náo Shā

别名

北庭砂(《四声本草》),亦砂、黄砂(《石药尔雅》),狄盐(《日华子本草》),气砂(《本草图经》),白硇砂(《中药志》)。

释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五•硇砂》载:“萧炳云,硇砂,……光净者良,

今生北庭为上,”故名北庭砂。

来源及植物形态

硇砂,始载于唐《药性本草》。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Sal-Ammoniac的晶体。主产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采制

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硇砂:除去杂质,打成碎块。


硇砂:取硇砂碎块,置沸水中溶化,澄清,除去残渣,倾入磁盆中,加醋隔水加热蒸发,随时将液面的白色浮霜捞出,置白纸上,干燥即成。(每硇砂100斤,用醋50斤)


①《日华子本草》:"凡修制硇砂,用黄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无毒。"

②《本草衍义》:"硇砂,用须水飞过,入磁器中,于重汤中煮其器,使自干,杀其毒,去其尘秽。"

③《纲目》:"硇砂,今时人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性味归经

性味:咸苦辛,温,有毒。

①《药性论》:"味酸咸,有大毒。"

②《唐本草》:"味咸苦辛,温,有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辛酸,暖,无毒。"


归经:入肝、脾、胃经。

《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盱、脾二经。"

功能主治

消积软坚,破瘀散结。治癥瘕痃癣,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疔疮,瘰疬,痈肿,恶疮。


1.硇砂,苦辛性温行散而能破瘀散结,味咸有毒而能软坚攻毒,且兼腐蚀之性,故可治痈肿疮毒,尤宜恶疮肿核日久不消者。多入复方外用。如《瑞竹堂经验方•卷五》治疔疮未破,以之合雄黄为末,生蜜调和,用时先以银篦挑破疮口,挤出恶血,然后取药一豆大,敷于疮口内;《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疮疡门》治疔疮,以硇砂3g,白芷雄黄苍耳子甘草各1.5g,共为细末,蟾酥汁和为锭子,已溃者插入疮口内,未溃者放于疮之顶部,有拔毒快脓或溃脓之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一》华佗累效散,以之配乳香轻粉、黄丹、橄榄核炭,共为细末,香油调敷,白膏药盖贴,治甲疽焮肿破烂,时津黄水,胬肉高突,疼痛难忍,不能著衣,有消胬肉敛疮之效;《疮疡外用本草》引《仙传外科集验方》,治发背中有死烂肉者,以之伍白丁香乳香各等份为极细末,植物油调涂于坏死组织,有除死肌敛疮之效。古有将其内服治恶疮者,今少用。


2.本品既破瘀散结消肿,又兼腐蚀之性,治瘰疬疮肿,无论已溃未溃均可选用。多配蚀疮攻毒散结之品外用,如《外科正宗•卷二》冰蛳散,以之与大田螺、冰片、白砒同用为散,用时先以艾炷灸令起泡,挑破,取药少许水调成饼,贴灸顶上,再用棉纸以厚糊封贴,待核自落后,搽玉红膏,并内服补药以收口。


治喉痹肿痛,单用即可,入复方效更佳。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治悬痈肿结诸方》单用本品1.5g,绵裹,放口中细细含咽津,治喉痈卒肿。《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二喉痹项二砂丸,以之配朱砂沙参玄参丹参人参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食后含化,治喉痹咽塞热痛;卷一百二十二咽喉肿痛项,以之与白矾、消石、马牙消、巴豆等制成绛雪散,吹喉,治咽喉肿痛、气息难通。


取本品外用点眼,可治翳障。单用极少,多入复方。如《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三•治眼生肤翳诸方》龙脑膏,以之配龙脑、蕤仁、鸡蛋壳为极细末,牛酥调匀点眼,日3~4次。


息肉、赘疣,常与蚀疮药同用,以增强药力。如《疡医大全•卷十二•鼻疮门主方》治鼻生息肉,以本品1.5g,配枯矾6g,研细,每取少许点息肉上。《外科正宗• 卷四》方,以本品3g,配轻粉雄黄各1g,冰片0.15g,共研极细末,日5~6次取药 少许点息肉上,既治鼻息肉,又治耳息肉(外耳道乳头状瘤)。


此外,治毒虫咬伤所致的肿痛,多与攻毒消肿之品同用。如《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八•诸虫咬》方,以之与雄黄研细末,每取少许敷患处,即治诸毒虫咬疮、肿痛不已。


3.本品除破瘀散结软坚外,又能消积,内服可治气滞血瘀、痰饮食积所致的心腹疼痛癥瘕积聚、噎膈反胃及癌肿等症。如《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以之与桃仁同用,蒸饼为丸,热酒送下,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博济方•卷三•癥癖 》木香硇砂煎丸,以之与木香大黄三棱莪术等同用,治癥瘕积聚、血结刺疼。《本草纲目•卷十一 •硇砂》转引《孙天仁集效方》方,以之与平胃散生姜同用为散服,治噎膈反胃。《抗癌中草药制剂》载方,以之与硼砂蟾酥、枯矾、玄参、黑豆为水丸服,治食道癌数百例有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点、撒,或油调敷,或入膏中贴,或化水点涂。


内服:入丸散,每次0.3~1g,每日不超过2g。 


注意:内服切勿过量,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畏浆水。忌羊血。能腐坏人肠胃。"

②《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

③《本草拾遗》:"有暴热,损发。"

④《日华子本草》:"畏-切酸。"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积聚,破结血,烂眙,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

2.《本草拾遗》:"主妇人丈夫羸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次不消,腰脚疼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

3.《日华子本草》:"补水藏,暖子宫,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

4.《本草衍义》:"合他药,治目中翳。"

5.王好古:"消肉积。"

6.张元素:"硇砂,破坚癖,不可独用,须入群队药中用之。"

7.《纲目》:"治噎膈癥瘕,积痢,骨哽,除痣黡疣赞。"

8.《纲目》:"硇砂,大热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积块内症之病,用之则有神功。盖此疾皆起于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此物化消,岂能去之。其性善烂金银铜锡,庖人煮硬肉,入硇砂少许即烂,可以类推矣。张杲《玉洞要诀》云,北庭砂秉阴石之气。含阳毒之精,能化五金八石,去秽益阳,其功甚着,力并硫黄。独孤滔《丹房鉴源》云,硇砂性有大毒,为五金之贼,有沉冷之疾则可服之,疾减便止。多服则成拥塞痈肿。二说甚明,而唐宋医方,乃有单服之法,盖欲得其助阳以纵欲,而不虞其损阴以发祸也。"

9.《本草经疏》:"硇砂,乃卤液所结,秉阴毒之气,含阳毒之精。其味极咸极苦极辛,气温有毒,其主积聚结血宿冷者,以咸能入血软坚,辛能散结,温能除冷故也,积聚散则痛自止,气自下。因寒以致顽痰壅结,则咳嗽作,故暂用以散之。柔金化石之性,故能烂胎及去恶肉也。金石见之即化,其能生好肌乎?此前人之误耳。""惟去恶疮息肉、目翳、胬肉,是其所长,亦须与真牛黄、龙脑、铅华、象牙末等同用。"

按语备注

硇砂,唐《本草拾遗》云其“色鹅儿黄”,明《本草纲目•卷十一 •硇砂》云:“白净者良。”故一般认为白硇砂为正品。另,还有一种色暗红或紫红的硇砂,名紫硇砂,为一种含少量硫或锂的食盐晶体,近代临床应用亦较广泛,功效与白硇砂相似。今考所见本草,紫硇砂入药大约始于明代,《本草原始•石部》所云“色红”之“气硇”似指本品。


又,《药性本草》云硇砂“有大毒”,“能腐坏人肠胃”。《日华子本草》则反对此说,云:“煅赤使用并无毒,”今从两种硇砂所含化学成分分析,“有大毒”、“腐坏人肠胃”之说,确属不妥。不仅外用不能引起中毒,就是内服只要适量也不会引起中毒,更不至腐烂肠胃。故今人李焕在《矿物药浅说》中曰:“只要剂量适宜,绝无流弊,可放胆应用。”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