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斌:乌梅丸等三方合一治愈顽固湿疹
【医案】
患者问:之前有位医生开的处方,附子二三十克,也没有效果,您的药剂量那么小,却极有效,服药一周已经好了一半以上,这是为何?
处方:守初诊方,加生栀子3g,淡竹叶2g,7剂。
2019年4月28日三诊:湿疹基本都消退了,但是这两天也有新发的一二点。不再畏寒,手热了,睡眠安,大便一天二三次,偏溏。停了3天中药,大便变为一天一次,偏干。脸色好转,舌紫减轻,苔薄白腻,舌边有齿印,脉涩。
2019年5月8日四诊:湿疹基本都消退了,也无新发者。脸色明显好转,大便日行而正常。服药时觉得热,有点出汗。舌紫减轻,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涩。
处方:守初诊方,去附子、生麻黄,改细辛0.5g,肉桂0.5g(后下),花椒0.5g,干姜0.5g,加生栀子3g,茯苓18g,苍术9g,吴茱萸0.5g,7剂。
2019年5月19日五诊:湿疹本来都消退了,但5月11日开始又有新发,不过不严重,目前皮损相当于4月17日的程度。舌紫减轻,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涩。
处方:乌梅15g,肉桂0.5g(后下),黄连3g,花椒0.5g,干姜0.5g,黄柏9g,当归2g,党参9g,川芎9g,生地黄9g,赤芍9g,红花9g,柴胡9g,枳壳9g,甘草3g,桃仁9g,生槐米9g,龙胆草3g,生栀子3g,茯苓18g,黄芩3g,姜半夏5g,7剂。
2019年5月28日六诊:服药后湿疹又明显消退了,但大便偏溏。舌紫减轻,苔薄白腻减轻,边有齿印,脉涩。
关键在于辨证,在于详细了解患者的体质,当发现患者有阳虚表现时,当仁不让,据证用药。而不像有的医生,教条主义,看湿疹前已经先有了成见,湿疹总归是湿热,清热利湿是治法,所以也不详细询问病情,看看皮损的模样后也就遽尔处方了,这样千篇一律是治不好病的。
那么问题来了,患者之前看的医生,有一位用了很多温药,而且重用附子达二三十克,为何无效呢?正如我对患者的回答那样:首先辨证要准,其次方药与病机当合拍,否则剂量再大也无济于事。这位患者,一方面红疹瘙痒,另一方面则畏寒肢冷,很少出汗,故呈阳虚湿热、玄府不通的复杂局面;再则面色晦滞,心情不佳,看病时说着说着还有点掉眼泪,舌紫脉涩,这均是气滞血瘀的表现。所以我拟定了乌梅丸、麻黄附子细辛汤、血府逐瘀汤三方合一的大复方,药味达21味。因为患者病机复杂,所以才有复杂的用药。实际上,阳虚与湿热,阳虚与玄府不通,玄府不通与湿热、玄府不通与血瘀、阳虚与血瘀,血瘀与湿热,互相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因此这三张方剂合在一起用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我的经验,剂量不必大,附子等药只用0.5到1g即能达到效果。再看前述那位医生,应该肯定他不是马马虎虎看病,没有为湿热二字束缚,且敢于用药,但看他的处方,一派温阳而仅有一味清热药,这似乎又偏颇了。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来源:"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