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攻癌救命录》2
那么我们综合孙思邈所记载的,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一些肿瘤或者说癌症是可以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了之后,切除了以后,然后再用中药,配合中药治疗,内服治疗。当然也有外敷的。但是有一些肿瘤或者癌症,是不能够运用切除的方法,或者针灸、手术这些方法。而且孙思邈重点地说了:“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这个“疗”并不是指治疗,当然我们用中药也是一种治疗。他这个“疗”应该是指的针灸或者动刀子这些,如果是这样的话,疗则杀人,慎之慎之。中药是可以用的。这个 “疗”并不是泛指所有的治疗,因为它记载的很清楚,不可用针灸,肉瘤不可用针灸。在现代医学里面,我们也确确实实见到了某一些癌症,通过穿刺之后迅速恶化转移,最后病人去世。
所以从这个方面看,很多西医的诊断,本来穿刺是用来诊断的一种手段,但是却间接的导致了病情的恶化,病人死亡。另外,还有一些检查,比方说做胃镜,很多病人有胃方面的疾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者溃疡、胃窦炎等等。那么西医就让你做胃镜,本来病人的胃就不太好,做胃镜之后胃更差。而且西医是无法根治胃病的,就一个浅表性胃炎,他都很难根治。所以说,我从来不建议别人做胃镜,因为你做了胃镜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开中药又不靠胃镜检查结果来开中药,我靠的是望闻问切,中医的手段。而你通过西医的检查之后,加重了你的病情,甚至是不可逆的,拿个东西在你胃里捅啊捅的。
那么在《四部医典》中也有用灸刺,“粉药”来治疗瘿瘤的记载,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受当时所处的环境影响,诊断手段的限制,医家对体表的肿瘤或体表症状出现较早的肿瘤的描述比较多一些,记载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一些。按照现在的诊断标准呢,很多肿瘤因为已在病人体表出现症状、体征,大多数已经不是早期的肿瘤。说白了吧,癌症病人通过西医的诊断,一经发现,大多数都是属于中晚期,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癌症,他没有临床表现哪,或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比如说一个胃癌的病人,他只是胃有点不舒服,而且还不是天天不舒服,只是偶尔的不舒服,跟一般的胃病的临床表现没什么区别,等到有一天他痛的很厉害,甚至吐了血,去做检查,才发现是胃癌晚期。还有一些病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只是单位让他去做个体检,排查一下,结果发现他有癌症。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所以说西医对于癌症的发现,一旦发现都比较晚,但是中医呢,由于中医的优点是治未病,是治未来得的疾病。所以说,在当你出现一些端倪的时候,通过中药的调理,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是可以防止癌症的产生。
好,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一阶段孕育阶段,我们就讲完了。我们从殷周时期一直讲到了隋唐。下节课呢,我们讲他的第二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也就是宋元时期。好,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二)第二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
这节课我们接着讲“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宋元时期《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形成阶段。我们常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生产力的提高,必定可以影响到所在时代的文明的繁荣和繁华,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应这个规律。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空前繁荣,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金元四大家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肿瘤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这个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通过武力建立了大宋。所以,他的国策一向都是重文轻武,担心武力强大的这些将军出现夺取这一个赵氏政权的这种情况产生,所以他一直采用的国策是重文轻武。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宋朝的文化是空前的繁荣,而中医文化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就是一个证明。
宋代重新校正了一本书:《圣济总录》这本书里面阐述的有这么一段原话:“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等等等等,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那么,这段话提出了肿瘤发生的内因,是由于气血流行失常,气血壅滞所致。这个余赘的“余”是多余的“余”,“赘”是赘生物的“赘”。“余赘”就是多出来的东西,就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肿瘤癌症的这种增生,就是多余的,这些东西是人体不需要的,多长出来的一些赘生物,。形成了余赘所致。
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这本书是在1170年成书,在《卫济宝书》里面第一次使用了“嵒”字,请注意,这个“嵒”呢就是癌症的“癌”去掉病字头。三个口下面一个山,这个字读yan(言)他是一个通假字,应该是通岩石的“岩”,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石”,岩石的“岩”,他也读岩,第一次使用了“嵒”这个字,上面一个“品”下面一个“山”,癌症的癌去掉病字头。并对嵒的病证进行了描述。其所描述的症状与现代的恶性肿瘤有很大的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现在推断,很有可能是痈疽的一种,也有可能是体表或者比较表浅部位的恶性肿瘤。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这本书中将嵒疾的某些特征有如下的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等等等等,,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方孔透里……”。李迅也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集验背疽方》这本书中提出:“内发者不热、不肿、不痛,为脏腑深部病患,则较难治”,也就是说《集验背疽方》这里所描述的也属一种癌症,就是今天看来是癌症的一种,是属于内发的一种。“内发者,不热、不肿、不痛,为脏腑深部病患则较为难治”其实这个指的就是脏腑深部的一些肿瘤癌症。
陈自明在《外科精要》这本书中提出体表的疮疡,包括了部分的恶性病变,并不是单纯的局部病变,并不是单纯的局部病变啊,而是关系到人体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所以在治疗疮疡,不能单纯注意局部的攻毒,而要从脏腑气血全局的变化来考虑,注重整体治疗。也就是说,陈自明写的《外科精要》里面提出体表的疮疡,因为他写的是外科,他提出的是体表的疮疡,包括了一些恶性的病变,提出了要从脏腑气血全局的变化来考虑,注重整体治疗。
那么,宋朝的医学名家是很多的,当然,最著名的肯定是金元四大家。刚才我们所说的东轩居士,李迅、陈自明,可能大家都不太熟,那么,接下来我们讲的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熟了-陈无择。,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除了将病因进行归纳外,还对某些瘤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与药物,与《外科精义》合起来共记载了十余种肿瘤的名称。比方说,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气瘤、赤瘤、虫瘤、疮瘤、石疽、丹瘤等等。
宋元时期的这个医家在论述乳癌时(乳腺癌或者乳房内的癌症)均用“岩”字,这个“岩”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石头的石,岩石的“岩“。比方说,窦汉卿写了一本书《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的描述,它的原文是“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意思就是说,这个乳腺癌摸到里面像石头一样硬,所以他叫岩-乳岩,早点治疗呢是可以治好的。如果晚一点治,出现了溃烂,也就是说乳腺癌到溃烂的地步是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的。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肿瘤的中医治疗有很大的影响。比方说,寒凉派的刘河间主张火热致病(他的主张是火热致病)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临床上,有一些肿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火热的症状,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有效。那么,当然了,通过现代药理的研究,这个证实了抗肿瘤的药物当中很多清热解毒的药居多。比如说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蒲公英这都可以抗肿瘤。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碰到了肿瘤都能用蛇舌草、半枝莲这些药,我们仍然要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只是说在有一些这个肿瘤癌症有火热的情况之下我们用这些清热解毒抗肿瘤的药来治疗,所谓的是有作用的,并不是所有的肿瘤,比如说寒性的肿瘤,你用这些药就不行,就用反了。而现代药理学对他们的研究呢,只是证实了它们能够抗肿瘤,并不是说他们能抗所有的肿瘤,寒性的肿瘤它们用起来就不合适。它们主要治疗热性的。而张从正则认为:“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也就是说,说(肿瘤成因也涉及)到了情志方面。但我们引申一下,这说到情志方面的话。这个理论到了清代,尤在泾,清代的名医尤在泾则进一步的发展,他明确地指出了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病的关系,而这个观点,受到后世医家的普遍重视,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那么在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中的,李东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李东垣他提出了“养正积自消”的观点,意思就是说,只要培补正气,那么这些肿瘤呢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提出肿瘤的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复邪自消。正气得到恢复之后病邪自然而然就消退了。另外,李东垣的这个补脾胃和扶正固本的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延缓病人的生存时间。也就是病人快不行了,通过(运用)他的这种补脾胃和扶正固本的方法可以延长病人的寿命。李东垣所提出的这种思想,也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我本人。我本人治疗肿瘤癌症的一些观点就是,如果正气足,我们就用攻邪,如果正气不足我们就补虚。补虚大部分是用李东垣的思想,正气足的话我们当然可以用攻邪派的思想,如果是这个虚实夹杂,我们就可以综合他们的思想,补和攻同时进行。由于恶性肿瘤的恶性消耗,在中晚期都会出现消耗性的各种症状,那么,用李东垣的这个补土派的这个思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带瘤生存、治病救人的目的。也就是说李东垣的这种思想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好,我们看一下,金元四大家的最有成就的朱丹溪。古代十大神医就有朱丹溪,他是金元四大家成就最高的。而且他有一个非常的有意思的事,金元四大家里面其他的人都已成名成家时,他还没有开始学医,在时代上他晚于其他人,在年纪上比其他几个都要小,甚至是他们的孙子辈,金元四大家里的还有一些人还是他的爷爷辈,相当于师爷辈,而且他成就最高。他学医却最晚,并不是十几岁廿十几岁就学医,是到了四五十岁才学医,但医学成就却为金元四大家里公认的最高。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主养阴的学术思想。在肿瘤的治疗中是很有帮助的。就是这些思路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很多肿瘤患者出现了伤阴的情况,比如说,肠道津亏也是一种伤阴的情况:比方说虚烦不寐也是一种伤阴的情况。(那么)用他的养阴的这个思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通过的临床观察,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后来都出现了气阴两虚的情况,当然也有阴阳两虚,我们在这里先(因为朱丹溪是滋养阴派)说一下关于气阴两虚的情况。比如说,容易盗汗、自汗、脉象细数、数而无力,都可以用到养阴的方法。
另外,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归为养阴这个派,滋阴派,其实际上,朱丹溪不仅仅是一个滋阴派大家,他还是一个痰病学家。朱丹溪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强调在肿瘤的病机中痰的因素。他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你看,所以他应该是一个痰病大家。他力主去痰以治块,以二陈汤为治痰的基本方,创造了许多攻痰的方剂,有清热化痰的、有软坚化痰的、有燥湿化痰的、有活血化痰的、有健脾化痰的等等等等。那么,他也有这么一段原文:“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并且,根据痰的不同性质和部位加入不同的药物,对后世医家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还包括我本人。我一向主张很多癌症肿瘤都是痰瘀交着,就是痰和瘀血交着在一起,大部分癌症肿瘤化痰软坚和活血化瘀的药都要配合使用,就是看他痰多还是瘀多,痰多者那么化痰软坚的要求多一些,瘀多者活血化瘀的多一些。比方说,我们在二陈汤的基础之上我们经常用化痰软坚的抗肿瘤的药。如果大家对我的病案熟悉或者是看我治疗的肿瘤癌症的方子居多的话,大家应该发现了一个特点,我比较喜欢用半夏、胆南星、白芥子、大贝、牡蛎(当然是生牡蛎)、鳖甲这些,也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变化,来化痰软坚。所以,这个其实是得到朱丹溪关于痰的在肿瘤上关于痰的论述的指导思想。那么,朱丹溪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而成。
那么,他用到哪些药呢?他用了这些药,有的用醋制,比如说用醋制过的这个海浮石,大家都知道海浮石也能治疗结石,醋煮过的海浮石、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把这些全部合在一起全部用醋煮了之后合在一起,做成丸子,而且,用这个瓦楞子消瘀血、消痰,他认为瓦楞子消血块的这个作用还比消痰的作用还要强,而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瓦楞子都是煅瓦楞子了。用他来治疗胃酸,来治酸止痛、治疗反酸较多。其实,瓦楞子在治疗肿瘤方面特别是痰瘀交着的肿瘤方面有很大作用。比方说,之前我治疗过的这个胃癌,我就用到了瓦楞子,它既能够治疗反酸又能够消瘀血、消痰瘤,那么这个瓦楞子可以和牡蛎在一起配,瓦楞子配生牡蛎也能配海浮石。那么,治疗肿瘤之法,他有这么一段原话:“治块(这个块就是块状物)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凡积病不可用下药,(这个积是积聚的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朱丹溪还以病变的部位在上和在下明确地将噎与膈区分开来。从他所描述的症状来看,噎与食道癌造成的进食难下的症状很相似,膈与贲门癌引起的症状比较一致。他有这么一段原话:“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进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这是他的原文,并认为噎与膈名虽不同,病本一也。所以治疗上同样用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那么在这个朱丹溪的原文里面那么他的治则是润养津血降火解结,是怎么润养津血降火解结呢?牛羊乳、韭菜汁、竹沥、童便、蜂蜜、姜汁、甘蔗汁,用这些来润血降火解结。
那么,气虚以四君子为君,血虚加四物为君或加桃仁、红花、驴溺(这个驴溺是驴的尿),刚才我们说了童便, 这里还驴溺。朱丹溪认为乳腺癌的成因是七情所伤,并独创了青皮甘草汤来治疗乳腺癌。我们说了这么多,我还找了原文给你们听。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说,朱丹溪的诊断治疗肿瘤癌症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比金元四大家的其他三位更加深远,这也可能是为什么金元四大家里面他的成就最高,这个古今十大神医里面他有一席之地。而我今天所讲的原文也好,所说的这些治疗手段也好,还远远不足以描述朱丹溪对肿瘤癌症的贡献,那个青皮甘草汤,我们找到朱丹溪的原文,他的原文是这么记载的:“东阳一妇人,年六十,多妒,性急。忽左乳结一小核,大如棋子,不痛,自觉神思不佳,食不知味。经半月,以人参汤调青皮、甘草末 ,入生姜汁,细细呷,一日夜五六次,至五七日消矣。此及乳岩之始,不早治,隐至五年十年已后发,不痛不痒,必于乳下溃一窍,如岩穴出脓。又或五七年十年,虽可食可饮,洞见五内,乃死。此妇治之早,消患于未形,余者皆死,凡十余人。又治一初嫁之妇,只给以羊乳、青皮、甘草煎服,月余愈。”
什么意思?这段原文意思就是说:在东阳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妇人,60岁,由于她这个性格不是蛮好,性情急躁还是容易嫉妒及记恨其他人,突然呢,她的左边的乳房长了一个小核像棋子那么大小,不痛,但是自己感觉茶饭不思,(那么)近个半月以人参汤加青皮、甘草,就把陈皮甘草磨成粉末入生姜汁,慢慢的喝进去,一天呢喝五六次,五六天之后呢,这个棋子大的小核就消失了。说白了,就是早期的乳腺癌,也就是说,这个早期的乳腺癌就是乳岩,“此即乳岩之始”,刚刚开始,乳腺癌的刚刚开始不久,如果不早点治疗呢,“隐至五、六、十年”,“五年十年以后发”如果说等她过个五到十年,“不痛不痒,必于乳下溃一窍”,那它他就溃烂了,溃烂之后呢,“如岩穴出脓”,像岩穴里一样会流脓,也就是乳腺癌晚期了,“又或五、七年、十年”,有的人五年,有的人十年,“虽可食可饮”,即使你能吃能喝,“洞见五内”这个五内其实际上是你从这个洞里面可以看到五脏了,“乃死”就是死定了。也就是说由于朱丹溪的这么几十个字的这个记载呀,后世医家治疗乳腺癌,很多都运用到青皮和甘草,朱丹溪为什么用青皮?他的理由是三个字,原文是这么说的,他每次用到青皮的时候会标明三个字“疏厥阴”疏就是疏肝解郁的疏,厥阴代表就是肝。疏厥阴其实就是疏肝经。所以,青皮在这里是因为在金元时期他们喜欢用这样的描述,疏肝解郁的疏,厥阴,厥阴肝经的厥阴,其实就是疏肝用青皮,而且,如果对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或者是他的著作比较熟悉的就应该知道,无论是乳腺癌,还是乳痈,还是乳痛,青皮和甘草从来就没有少过,绝对有这两味药。
那么,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二阶段,我们用一节课把他讲完,理论形成阶段,宋元时期,特别是朱丹溪的贡献特别的大。那我们下节课呢,将会讲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三个阶段,学科成熟阶段,也就是在明清时期。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原创文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