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症状
诊断
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转移至椎骨则发生背痛,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和黄疽。
某些特殊形式乳癌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临床最常见的硬癌有所不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乳头湿疹样癌和炎性乳癌。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临床上出现慢性湿疹性病变,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发硬,边界较清。病变继续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有时可在乳晕深部扪到肿块。淋巴转移出现很晚。
炎性乳癌临床少见。多发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犹如急性炎症。扪诊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而无明显的局限性肿块。炎性乳癌转移早而广,对侧乳房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可在发病后数月即死亡。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病人如有乳头溢液,可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针吸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术中快速病理切片为常用方法。
治疗
一、内治法
(一)肝郁气滞
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伴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钹,苔薄,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痰湿交阻乳络,故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边界不清;肝失疏泄,故性情急躁;肝郁气滞,故胸闷胁胀;舌淡、苔薄、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二)冲任失调
乳房肿块坚硬;伴月经不调,婚后从未生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脏腑及乳腺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瘀互结于乳房,故乳房肿块坚硬;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聚于胞宫,故月经不调,婚后未能生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之象。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三)毒蕴溃烂
癌肿破溃,血水淋漓,臭秽不堪,色紫剧痛;伴饮食不佳,身体渐瘦;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瘀滞化火蕴毒,火毒蕴结,瘀阻乳络,热盛肉腐,故癌肿破溃,血水淋漓,臭秽不堪,色紫剧痛;脾胃失运,故饮食不佳,身体渐瘦;苔薄黄、脉弦数为瘀滞化火之象。
治法:解毒扶正。
(四)气血虚弱
乳癌晚期,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动则气短,身体瘦弱,饮食不思;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久病正虚,正不胜邪,热毒内盛,热盛肉腐,故乳房肿块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毒邪瘀阻乳络,不通则痛,故疼痛难忍;气血亏虚,机体失去温煦与濡养,故面色苍白,身体瘦弱;心失所养,故动则气促;脾虚不运,故饮食不思;舌淡红、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二、外治法
有手术禁忌症,或已远处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治疗者可采用中药外治。初起,用阿魏消痞膏外治;溃后,用海浮散或冰狮散、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散外敷。


求道
畅读VIP

26

0


求道
畅读VIP

25

0


求道
畅读VIP

89

0


求道
畅读VIP

147

0


求道
畅读VIP

285

0


求道
畅读VIP

329

0


求道
畅读VIP

329

0


求道
畅读VIP

308

0


求道
畅读VIP

265

0


求道
畅读VIP

37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