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方义研究与运用
作者:潘相安、潘涛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对本方的研究运用甚广,取得疗效甚佳。笔者在三十九年临床中,对该论中的方剂,边学习,边研究,边运用,受益颇多。现将苓桂术甘汤的感悟所得,奉献同仁,为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尽滴水之力。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张仲景选这四药组方,对药的性味归经及功用,了解得非常详细和透彻,对药物之间所产生的阴阳互力,五行相生相益过程,掌握得准确无误,使组方精细而严谨。而四味药所产生的方义,则是非常深奥。
方中立茯苓为君药,是识透了茯苓的药效特性。此药是由千年古松之灵气所结,有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化痰,降浊生新之功。能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等经气分,有浮升下降之力。入手太阴,补肺气,清肺热,养肺阴而化肺中浊痰;入手少阴,补心气,温心阳,育心阴,安心神,除惊悸,止心汗。又是去心下水饮的要药。故入阳明胃腑,能温暖脾胃,振奋升降机能,育养脾胃之阴液。其淡渗利湿之功,与甘温化阳之力,能把胃脘部(即心下)的痰饮水邪化为温暖水液,在脾气升清,肺气肃降,三焦气化等作用下,下输膀胱,经膀胱气化,将胞中陈旧积垢和湿热排出体外。此药入肝肾,能温补肝肾之阳气,又能助元阳化肾中阴水以滋肝木。此药与杜仲相伍是补肝肾的妙药。
方中立桂枝为臣药。笔者认为桂枝同样是方中君药。因桂枝的甘温化阳之力,能升能降,能阴能阳的双向作用,及温阳化气,温通血脉,调和气血等功效,在方中起主导作用。桂枝又是太阳经去寒解表的主药,它深入太阳经,开发腠理,去除表邪,振奋阳气,使经脉温顺调和。太阳经的温通,对督脉有振奋作用,因足太阳经行于督脉之旁,督脉又为阳经之主。而五脏六腑在后背各开出的俞穴,都立于督脉两侧,故督脉经气旺盛,能温通十二背俞,十二背俞各自向其脏腑传导温和之阳气,这对茯苓、白术、甘草运化痰饮湿邪,健补脾胃都非常有力。所以茯苓、白术离开桂枝的辛甘温热之力和能升能降,能阴能阳的双向作用,则力显单薄而不足;合入桂枝,则力如蛟龙入海。故笔者认为,桂枝同为方中君药。桂枝和茯苓虽都具升降功能和甘温之性,但茯苓不论多用还是少用,其浮降甘温之力远不如桂枝,其淡渗利水降浊之力则远远超出桂枝。而桂枝少用能升,中用能降,重用入肾补元阳和命门之火,误用则多烦多燥。用之得当,外能解肌去寒,内能化气调和阴阳。是开腠理,调和营卫,温阳化气,温通血脉,温补脾胃的妙药。故张仲景选此四药相伍,真是巧妙之用也。
白术为方中臣药,借其苦能燥湿,甘温能温补脾胃,又能温通中州血脉,运化痰饮水湿,此药具土德最厚,能与金、木、水、火四脏交媾。与凉润药相伍,能补润肺脏,与升散药相伍,能补肝气,同镇静安神药相伍,能安心神,养心气,与滋阴药相伍,则补益肾中精血。故是生养金、木、水、火的妙药。
甘草在方中为使药,以其甘缓之力制茯苓淡渗不过,以其清泻之力,缓桂枝的辛温之热,以升浮施降之功,缓解白术的壅滞之性。故使者,外交也。经其使达,三药温顺平和,共尽相生相益去病康体之职。所以选甘草为使是明识也。因此药是众药使主,又能协调诸药,解百药毒。故孙思邈在《千斤方论》中指出:“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但张仲景在方中用甘草,不是为了解毒,是借其甘缓之力,能入手足十二正经,能升能降,又能协调诸药使之不争。同热药相伍能缓其热,与寒药相伍能缓其寒,与寒热相杂者伍之,能使其平和。其升降浮沉之力,可协调诸药能上能下,能外能内,能和能缓,能补能泄,是味居中州脾土之药。故中满壅滞者不宜用。所以笔者认为《伤寒论》第六十七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的第十二、第十三条中的甘草,应是生甘草,而不是炙甘草。因生者气平,能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者气温性缓,补三焦之气,二者都入手足十二正经,但生者浮升清解之力大,炙者甘缓之力强,而方中四味药都是甘药,甘温性缓之药易生壅气,故笔者认为方中甘草是生的。
张仲景选四味甘温药,以温阳化气,温通血脉,升腾脾胃阳气,温化“心下”痰饮水邪之目的,实是在培补中土之厚基,运化后天无穷之资源,这是培土之作,治胃之妙也。真为补土之大家。故后世用本方治愈了很多疑难顽症。笔者在几十年中运用本方攻克了多种顽症,今列举二例,以供同仁们参考。
1、顽固性泄泻
侯某某,男,65岁,1998年8月15日初诊,自诉平素胃肠不好,经常腹泻。35岁那年夏季一天,与友饮冰镇啤酒过量致大醉,后大吐大泻,从此一吃不好就腹泻,胃口有物堵着,满闷不舒服,消化不良,一年四季不想喝水。退休后病情加重,有时一天泻3—4次,全身无力,气短怕冷,手脚发凉,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肠炎。经断断续续治了二十多年,至今未除根。近期又出现新病,只要食加盐炒的菜,即水泻1—2次,现一年多没食咸味了。
证见:整体消瘦气短怕冷,面虚白无华,舌体胖大,齿龈很深,苔白滑腻,脉濡弱沉,双尺脉如深井提水,沉弱难续。证属寒饮水邪凝聚心下,阴邪缠里,郁闭脾胃之阳,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寒湿下流,故致泄泻。治宜温阳化气,温健脾胃阳气,温化中州寒饮水邪。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方:白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0g,生甘草15g,红参10g,干姜20g,黄芪30g,当归12g,益智子15g,陈皮20g,一天一剂,水煎分早、午、晚饭后温服下,连服七剂,病见轻,大便一天二次,有点温暖感,续服七剂,大便一天二次,已成型,全身有温暖感,手脚不凉,饮食增加,但还不敢食咸味,经劝说,食用加盐炒的各种菜,又服七剂,不但没腹泻,反而身上有劲了,不怕冷了,一天一次正常便。为善其后又服七剂,一切恢复正常。患者每年春、秋两季来中心复查一次,现已近七年时间,再也没复发过。
按:该案平素胃肠不好,又饮冷酒过量,致大吐大泻。大吐者,必伤中州脾胃之元气;大泻者,必伤下焦肝肾元阴元阳。元气损伤,则肾阳不足,无力温煦脾土,脾胃失其元阳的温煦,激发推动,则无力腐熟水谷和运化水谷精微;元阴受损,肾阴无力滋养肝木,肝则无力疏泄气机,致使脾胃升降机能郁闭不舒,中州气闭,必致壅滞,寒饮水邪乘虚积聚,致阳不化阴,阴邪下乘,使肠道不能分清别浊,故致泄泻。食盐即泻,因盐性寒走下,故食之即下,这是寒迫湿逼所故也。所以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
主方中伍以红参,借其甘温之力,补五脏之元气,温化脾胃之寒湿,运养五脏之阴液。伍以干姜,借其辛温之热力,合主方它药,上行温通心阳,补君火而生脾土,入五脏六腑去沉寒固冷,又能助人参、黄芪、白术补肝肾元阴元阳,温暖中州脾胃之阳气,泄脾胃之寒湿,又能助桂枝调和营卫而温阳活血,是味阳生阴长之药。伍以黄芪,借其甘温纯阳之力,入足太阴经补气育阴,入手少阳补元阴元阳,入命门补真火。入中州温补脾胃,温化寒饮水邪而利小便,是补诸虚益元气,温补脾胃的要药。伍以当归,借其甘温能润,阳中有阴之力,入手少阴生心血,入足太阴助脾统血,入足厥阴助肝藏血,同黄芪相伍为补血汤,又能温润它药使之不燥,使气血各有所归。伍以益智子,因其属火,是生脾土之药,又土君相二火,故借其火力和主方它药共益脾胃之阳,开发阴寒之郁结,施达行阳退阴之目的。此药是主火生土,补土又能益火,温中又能进食的妙药。伍以陈皮,借其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和,能升能降之力,温通胃肠,下气通腑,化痰除饮,利导胸中寒饮湿邪。此药同白术各半相伍,是去痰化滞,补脾益胃,推陈致新的要药。以上十味药相组,化裁出五个方子,苓桂术甘汤为君方,四君子汤,桂枝人参汤,当归补血汤,理中汤为臣使方,君臣使合,产生出五种方力,故施之治愈多年顽固性泻泄。笔者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同类病人124例,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7.5%,而愈后多不复发。此药药味精炼,疗效独特,值得医界广泛运用和再探讨研究,使其更好地有效地发挥方意作用。
2、顽固性水肿
王某某,女,57岁,1996年3月24日初诊。自诉是纺织工人,从工作到退休都站着工作。40岁那年冬天,发现下肢轻度水肿,当时认为职业病,没在意。到48岁那年,下肢沉重无力,按之如泥样水肿,面部眼皮浮肿,全身无力,气短,怕冷,四肢凉,小便少,大便溏泄,经多家医院诊断为重度水肿病。住院治疗后,小便量多,面部浮肿消失,下肢水肿减轻,经一个多月治疗,痊愈回家。过了不到半年,水肿又恢复到原来那样,又住院治疗,又见轻,经近九年的断续治疗也没除根。近期肿势严重,又住院治疗,肿势不但不消,全身发涨难受,下肢和面部肿得发亮,西医专家建议求中医治疗。
证见整体发胖,气短无力,面部眼皮肿得发亮,下眼睑如卧肥蚕,双下肢内侧按之如泥,脉沉弱无力,舌体胖大,苔白滑,齿龈很深,证属:脾肾阳虚,湿寒内困,郁闭清阳。治宜:温中化湿,温补脾胃阳气,温通中州血脉,温化停留寒湿阴邪。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方:茯苓30g,桂枝15g,白术20g,甘草15g,红参15g,干姜20g,附子10g,生黄芪30g,益母草30g,牛膝15g,泽泻15g,一天一剂,水煎,分早、午、晚饭前半小时温服下。就餐时饮食一碗鲫鱼冬瓜汤。此方有活鲫鱼一条,重3两,去鳞肠洗净,放沙锅内,加入葱白二根,鲜姜七片,鲜冬瓜带皮500g,切成寸块,加入适量水,慢火煮熟,少加盐、味精、胡椒粉以调味,就餐时分早、午、晚三次饮食完。二方同用一周后,小便量多,排气多,面肿消了一半,下肢水肿减轻。二方又各服七剂,小便多,大便成形,排气多,面部水肿全消,下肢水肿消去一半,按之能起,全身轻松,手脚温暖,精神很好。又服二方七剂,下肢水肿去了一半多,小便恢复到正常人尿量,大便早上一次,排气少了,饮食增加,全身不怕冷了,面色红润华。又按二方服七剂,下肢水肿基本痊愈。为善其后,又巩固了七剂,一切恢复正常。患者每年春、冬二季来中心复查一次,现已八年时间,再也没复发过。
按:该案系纺织工人,常年站立,40岁见轻度水肿,是脾肾阳虚的先兆,因不懂医理,至出现泥肿才就医。而西医治此病多用双克,此药利水力很强,故初用即效。当用之不效时,脾肾的阳气虚损已重,寒湿又乘虚而入,郁闭清阳,致清气不升则面部浮肿,浊阴不降,致寒湿下流,致下肢水肿。故选温化之法主之。选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湿,温中补健脾胃,并伍以红参,合主方它药,补五脏元气,益五脏六腑阴血,温健脾胃之阳,振奋升降之功,使清升浊降,寒湿自然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人参和黄芪、干姜、白术、生甘草相伍,则补五脏元气而育生阴血,又能去除五脏六腑的陈寒痼冷。同白术、陈皮相伍,则是补脾益胃去湿化痰的妙药。伍以干姜,以增强主方和它药的温化之力,此药上行能温通心阳而补君火,中行能温暖脾胃,去除中州寒湿水邪。和人参、附子相伍,能行入十二正经收复散失之阳气,去除经脉中的寒湿郁气,入下焦则补肝肾的元阴元阳,育生命门真火。伍以附子借其辛热之力,载诸药行入十二正经,引元归宅,温化在里之寒湿水邪。伍以黄芪,借其甘温纯阳之气,同主方它药共同温中补气,升降气血,运化在里之寒湿水邪,又是补气行水利尿而不伤正气的妙药。伍以益母草、借其活血之力,去血中之水。同牛膝、泽泻、冬瓜相伍,则是活血行水推陈致新的妙药。伍以牛膝,借其活血行瘀下行之力,同主方它药温化血中滞血、恶血、淤血、死血。因虚者必瘀,瘀者必滞,故选牛膝活血去瘀则不伤正,因此药是补肝肾和引诸药下行的要药。伍以泽泻,借其能宣通水道之力,同主方它药共力,将五脏六腑所停水湿之邪排出体外,故此是治水肿要药。伍以鲫鱼冬瓜汤,因鲫鱼属土,有温中下气,调补中州,生养五脏六腑,去除脾胃寒湿,又能益胃实肠。同冬瓜能消水肿,养五脏,利气下水。因冬瓜行水之力很急,故以鲫鱼缓之。因土能制水,水土相益则生万物。故主方伍以鲫鱼冬瓜汤把多年水肿治愈,而愈后不复发,真为奇妙也。
笔者用上法治疗同类病人129例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8%以上。同时按上法治疗不宁腿综合症17例,同样收到治愈之效。因受篇幅所限,不再例举病案,若能悟透上述方义,则能运用自如。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