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以升降中焦为定法—《温病条辨》加减正气散用方浅释

四君人参

浏览:553

时间:2020-08-14

徐建涛 袭雷鸣 周玲娟


藿香正气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能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郁三焦,随湿邪化寒化热之不同以及所伤脏腑经络之各异,共设五种正气散加减法,师古而不泥古,对我们学习颇有启迪。


1、一加减正气散,苦辛微寒法


藿香茯苓皮、大腹皮厚朴杏仁陈皮神曲麦芽茵陈等组成。用于“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等证。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邪外感,日久不解,由上焦传入中焦,阻滞中焦气机,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故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爽等。治疗当升降脾胃气机,兼以清热祛湿。因无风寒表证,故减去紫苏、白芷等散寒解表药,去甘草之壅滞则无留恋湿邪之虞,不用桔梗因邪在中焦恐其引药入上焦,药过病所。方中藿香芳香化浊,理气和中为君。厚朴陈皮燥湿理气,神曲麦芽健脾和胃,化积除胀,诸药共为臣药。气机之升降除依靠脾胃之斡旋,亦有赖于肺气之肃降、肝气之宣发,故佐以杏仁肃降肺气,茵陈疏肝理气,合茯苓皮、大腹皮以利湿清热,四药俱为佐药。本方以恢复脾胃气机为法。


2.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渗法


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皮、木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薏苡仁等组成。用于“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等证。


湿邪留注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身痛。脾为湿困,清气不升,水湿偏渗于大肠则见便溏,胃气不舒故脘闷。舌白、脉象模糊亦提示湿邪偏胜。治疗以祛经络之湿邪为主。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为君。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功能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大豆黄卷清解表邪,分利湿热,兼除湿痹,《本经》谓其“主湿痹,筋挛,膝痛。”木防己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诸药共为臣药。佐以陈皮厚朴燥湿除满,茯苓皮渗湿健脾,合通草清热利尿,“利小便之所以实大便”。二加减正气散以祛经络之湿为主,所选加诸药长于淡渗利湿兼能除痹,标本兼治,两擅其长,这是本方特点。


3.三加减正气散,苦辛清热法


藿香茯苓皮、厚朴陈皮杏仁滑石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诸证。


湿邪侵袭人体,因湿土同气,多传入中焦脾胃留恋不解,其寒热转化又有化热与化寒的不同。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若中气实之人感受湿邪则邪易并入阳明胃经,转化为湿热证,若中气虚之人感受湿邪则易并入太阴脾经,转化为寒湿证。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谓:“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本方适宜“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之证,用于湿郁化热的早期阶段,且湿重于热。由舌黄知湿已化热,湿热郁蒸,胃失和降故见脘闷,中气不虚故太阴脾经症状不明显,无腹胀、便溏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身热、汗出不解等症状。治疗当针对湿郁化热的病机采取分解湿热的方法,湿去热孤,诸证自解。以藿香醒脾和胃,芳香化湿为君。臣以杏仁利肺气,开水之上源,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味辛淡而性凉,归胃,膀胱经,善清湿中之热,助膀胱气化,合茯苓皮健脾利湿,兼能泻热。佐以陈皮厚朴调理中焦气机。本方与三仁汤均有宣畅三焦气机,清热利湿之功,区别在于三仁汤用于湿温初起,邪在上焦,而本方用于湿温日久,邪入中焦,郁而化热,湿重热轻,治疗重点在于畅中、渗下分解湿热


4.四加减正气散,苦辛温化法


藿香厚朴茯苓陈皮草果、楂肉、神曲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诸证。


因中气素虚,秽湿入里,脾气受困,脾失健运,日久则易形成饮食积滞,甚至可聚湿生痰,内外合邪,缠绵难愈,变证丛生。舌白滑,脉右缓亦为脾虚气滞,湿困中焦之征。治疗重点在于运脾消积,温化寒湿。正如吴鞠通所云:“以右脉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方以藿香为君,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臣以草果、楂肉、神曲,其中,草果温燥烈,功能燥湿温中,祛痰截疟消食,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为脾胃寒湿主药。楂肉酸甘,健胃补脾,消食活血。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三药共奏健脾燥湿、消食化痰之功。佐以陈皮厚朴理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温阳健脾,不给湿邪以停聚之机为本方特点。


5.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通法


藿香陈皮茯苓块、厚朴大腹皮谷芽苍术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诸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说:“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泻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秽湿入里,两伤脾胃,脾失升清,水湿并走大肠则便泄,胃失和降则脘闷。治疗当调和脾胃,温化寒湿。方取藿香化湿和胃,为君药。苍术辛苦而温,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共为臣药。佐以厚朴行气除满,燥湿消痰。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茯苓利湿健脾。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本方着力于调和脾胃,恢复其升清降浊之职,如此则无内外合邪之虞,辅以祛湿则诸症自愈。


五个加减正气散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以升降中焦为定法”的立方之旨。湿温病病机湿温之邪,蕴结中焦,脾胃气升降失常,故五方均用藿、朴、苓、陈以化湿、行气、健脾,并随证施以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品,即一加减调升降,二加减宣经络,三加减利湿热,四加减运脾阳,五加减和脾胃。加减正气散方的应用也体现出湿性黏滞,湿邪致病易阻滞气机,以及湿邪兼证较多的特点。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徐建涛、袭雷鸣、周玲娟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