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病案2例
案一、王 女 17岁,心慌乏力半年,加重一周。
病人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心慌症状,同时伴乏力气短,活动后加重,在医院经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各项检查后被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好转,但每当劳累均会发生心慌气短症状,近一周因劳累复发,症状较以前明显严重,来我处求治,病人心慌气短,乏力易汗,咽干胸闷,大便秘结,舌红苔微黄,脉细数有时结。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方药:西洋参15、仙鹤草70、黄芪40、生地20、白芍40、麦冬20、酸枣仁30、柏子仁20、栝楼30、牡蛎30、苦参20、黄连10、丹皮20、丹参30
上方服用3日,症状明显减轻,加减调服20余剂,临床治愈。
病人外感温毒之邪,首先犯肺,即而内舍于心,扰乱心神,故见心悸,温毒之邪最易耗气伤阴,气损则搏动运血无力,如强弩之末,故用西洋参,仙鹤草,黄芪大补心气,阴伤则阳亢,呈现虚性亢奋,如鱼失水而跃,故用生地,白芍,麦冬急补阴水,气阴得补则藏神运血功能复常,心悸乏力咽干等症状渐愈,久病余毒未清,必须斩草除根,故用苦参,黄连,丹皮,仙鹤草清解余毒,温邪久居,势必灼血成瘀,蒸液为痰,气虚鼓动无力,亦可内生痰瘀,故以丹参,丹皮凉血祛瘀,栝楼,牡蛎宽胸化痰,酸枣仁,柏子仁,牡蛎养心安神定悸,兼能通便,止汗,方中仙鹤草可补气强心,又可解毒,止汗,调心律,性平而不助邪,故重用之,待温毒解除,气阴得补,痰瘀得化,则心神自安,诸症悉除。
案二、郑 女 37,心悸气短2年,加重半月。
患者2年前,患上感冒,一周之后逐渐出现心悸气短症状,有时头昏胸痛,经西医检查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经对症治疗好转,此后曾发作过3次,均已被控制,半月前在外面突遇大雨,回家后即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白,同时心肌炎发作,输液治疗一周,外感症状消失,但心悸气短未见任何好转,无奈求中药治疗,病人面色淡白,口唇色暗,肢冷畏寒,冬天明显,小便清长,心悸乏力,动则尤甚,舌暗淡,苔白滑,脉沉结。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方药:黄芪50、仙鹤草70、党参30、炙甘草30、附子10、巴戟天20、桂枝10、龙牡各30、琥珀10、苦参15、当归15、三七15、五味子20
上方加减服用半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病人素体阳虚,久患心肌炎而心阳不振,今复感风寒,寒邪乘虚而入,损伤心阳,故病情加重,方中黄芪,炙甘草,党参甘温益气助阳,附子,巴戟天温补心肾之阳,桂枝温通心阳,此为动静结合,虚阳浮散而神不守舍,见心悸,故用龙牡,琥珀镇摄心神以定悸,仙鹤草,苦参清解余毒,心血贵在流通,今阳气不足,心脏鼓动无力,血行迟缓且涩滞,故用当归,三七,仙鹤草活血强心,促进血行,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此为散敛结合,全方攻补结合,然而补多于攻,敛多于散,实乃病情使然。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汪庆安,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