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Xiān Dì Huánɡ

别名

生地黄(《本草经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

来源及植物形态

鲜地黄,又名鲜生地,始见于《本经》,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块根。主要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灌输、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采制

早地黄在10月上、中旬:晚地黄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野生品春季亦可采挖。采时仔细深挖,不要挖断根部,除净茎叶、芦头及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鲁地黄。亦可在挖出后不洗即以干砂土埋藏,放干燥阴凉处,用时取出,可保存2-3个月。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甘,平,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生津。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生地甘寒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且能止血而不留瘀。配以玄参,则滋阴降火,用治咽喉焮肿;配以丹皮赤芍,则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配以茅根、侧柏叶,则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配以鲜石斛麦冬,则清热生津,用以热病伤津。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2~30g;捣汁或熬膏。


外用:捣敷。


注意: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药性论》:"忌三白。"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2.《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3.《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4.《四声本草》:"黑须发。"

5.《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6.《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7.《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8.《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9.《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10.《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11.《本经逢原》:"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著,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著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12.《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胃,其能开胃,人实不晓,惟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胃土干燥,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火,而胃气从此运行,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干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枳壳或川贝疏之。且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滞于内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闭,遂视此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13.《本草正义》:"《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洽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气营两惫者,更无恣用大寒之理。又谓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则血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寒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阴虚火动,邪焰鸱张,而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可以寒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火未熄,总之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形消色夺,气怯神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寒凉无忌,更戕其正。况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散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寒生瘀;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血,无往不宜,《别录》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产后血上薄心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寒’二字,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主胎动下血,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血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主堕坠腕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散血之说。颐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导者也。"

按语备注

性效与生地黄相似,但寒凉之性更甚,清热凉血及生津止渴之力较强,补益养阴作用稍弱,宜于大热烦渴及血热炽盛而致之吐衄、崩中、发斑等症。

  • 说地黄
    《神农本草经》中曰:“逐血痹,除寒热”,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使枯者得润泽而能续,它最大的功能不在通,还在养。比如中医治疗心脏病的一个良方炙甘草汤,使用了大量的地黄为君药。在临床使用时,地黄...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97

    0

  • 药象体会——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地黄的地下根茎是黄色的,它的颜色染衣不容易脱色,古代就用它来染黄,所以叫地黄。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地黄喜欢温暖而略微湿润的气候,在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最...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22

    0

  • 地黄有生熟 功效有差异
    地黄是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新鲜者称为鲜生地,晒干者称为生地黄,经过蒸煮再晒干,至内外色黑、油润者为熟地黄。三者经过不同加工,药性有所变化,功效与主治也有不同。鲜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79

    0

  • 生清熟补说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入药有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3种,虽属一物,然因采制不同,而功效迥异。鲜者即采挖后洗净直接应用;干者即将鲜者晒干或烘干,使其内部干燥而颜色变黑,通体柔软;熟者即将干者拌黄酒...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74

    0

  • 生地黄止血传说
    宋代方书《信效方》中,记载有一则关于生地黄的生动故事。该书作者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一次外出验尸,当地保正赵温却没到验尸现场。他就问当地人:“为何赵保正不来?”回答说:“赵保正衄血数斗,昏沉沉的,...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81

    0

  • 地黄琐谈
    地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一般认为它能滋肾阴,但肾水为黑色,它为什么不叫地黑而叫地黄呢,这说明它除了能滋肾水以外,还应该和脾土有一定的关系。种植地黄有一个常识,即不能在同一块地连续种植。因为种完地黄后,土...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19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