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独取“内关”针刺临床验案

四君人参

浏览:663

时间:2021-03-31

作者:乔宏双


异物阻塞咽喉


患者,女,77岁,2020年1月12日就诊。2020年1月12日清晨患者服用降压药时,药片贴在咽部,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自行用水吞咽冲洗未见药片脱落,18:00来诊,患者急躁、心烦、手抖,心率100次/分,药片仍有部分贴在咽喉部,使用压舌板可见喉中异物,诊断为异物阻塞咽喉。治疗选取针刺右手内关穴,针刺入后患者自觉有所缓解;继续用烧山火针刺手法行针,同时嘱患者交替做咳嗽和吞咽动作,行针5min后,患者自述随着针刺药片有所下移,心率降至90次/分。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起针后患者自觉乏力,嘱患者回去后卧床休息。第2日患者自觉药片已下,其余如常。


按语:该患者年老体弱,素体阳气衰少,津液不足,推动无力,易出现异物阻塞咽喉。《针灸大成》言:“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内关二穴,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可治疗心胸部病证。研究表明,内关穴可双向调节心率。该案针刺后患者心率下降至90次/分,收效明显。心开窍于舌,舌与咽喉相连,故针刺内关可治疗咽喉部相关病证。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历络三焦”,可通调三焦之气,故针刺内关可治疗气病。烧山火针刺手法可助推人体阳气,使异物随针而下。


梅核气

患者,女,36岁,2017年3月19日就诊。患者生气后感觉心口憋闷,咽部觉有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服用多种药物,临床疗效皆不明显,遂求诊。刻下症:自觉咽部异物感,面色发黄,性情易怒,舌体瘦小,舌色淡,边有瘀点,脉弦。诊断为梅核气。辨证为痰气瘀滞证。治疗选取右手内关穴,先用透天凉针刺手法行针,患者顿觉目明,观其面色渐好转,胸中畅快,咽中异物感明显消失,10 min后行烧山火针刺手法留针10 min后再行烧山火,行针结束后起针。每周针刺1次,配合半夏厚朴汤加(法半夏12 g,厚朴10 g,紫苏叶6 g,茯苓15 g,生姜12 g,瓜蒌30 g)口服治疗,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其控制情绪,忌发怒,多饮热食,3周后痊愈。


按语:该案患者脾阳不足,肝气郁结,痰气相搏,阻于咽喉,日久成瘀,发为痰气瘀滞之梅核气《针灸大成》有“胸中之病内关担”等描述。该患者平素情绪不佳,肝气不畅,脉弦,多与情绪病变相关,针刺内关可通调气机,行郁滞之气,疗胸中之疾,调畅情志,透天凉针刺手法助行气之功,针刺内关可通利咽喉,宽胸理气。患者面色发黄,病位在脾,辨为脾阳不足。烧山火针刺手法温煦脾阳《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患者自觉咽部有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且与情绪有关,诊断为梅核气,配合半夏厚朴汤以增强行气降逆,开郁温散之功,故治疗后患者咽中异物感即消,胸中畅快,目明,面色好转。


甲状腺癌术后突发颈部肿大


患者,男,45岁,2014年7月5日就诊。患者自述甲状腺癌术后半年,因与家人吵架生气后,颈部突然肿大,患者担心肿瘤复发,遂来就诊。症见:颈部明显肿大,难以区分下颌和颈部,肿胀部位皮肤颜色如常,按之不痛,质地软而有弹性,伴口苦咽干,腰困,舌淡红,双侧脉弦而尺弱。诊断为甲状腺癌术后突发颈部肿大,辨证为肝气郁结、肾气虚弱证。治疗选取右手内关穴,用透天凉行针手法,留针30 min,颈部肿大逐渐减小,起针后30 min,颈部肿大消失如常人。针后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8 g,法半夏9 g,党参片10 g,炙甘草6 g,黄芩片9 g,生姜10 g,大枣4枚,浙贝母9 g)加金匮肾气丸口服治疗,以巩固疗效。小柴胡汤10剂,隔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连续服药3周后停药,未见复发。


按语:该案患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结之气阻于颈部,故肿胀之处触之质软而有弹性,甲状腺癌术后元气耗伤,肾气虚损于下而成此证。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中的腺体,位于颈部,呈蝶形,所在部位为咽喉所系。甲状腺术后因气机郁滞而突发颈部肿大,针刺内关可畅情志,利咽喉,调节少阳经气。气有余便是火,选用透天凉针刺手法,可泻气余之火。少阳病用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濒湖脉学》云:“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患者口苦咽干,双侧脉弦、尺弱,诊断为少阳病,故以小柴胡汤加减配合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乳腺肿块


患者,女,48岁,2019年6月8日就诊。患者有乳腺增生和结节史,因操劳日久,右侧乳腺突然触及肿块,影像检查肿块大小为4.6 cm×6.8 cm×5.2 cm,并预约3 d后于运城市某医院进行切除手术,手术2 d前来诊。症见:心情不舒,性情急躁,体胖壮实,自觉胸闷,乳腺肿块触之有弹性,食欲可,大便常,舌淡红,苔薄白,两侧脉弦滑。诊断为乳腺肿块(乳腺癌?),辨证为气滞痰阻证。治疗选取右侧内关穴,行泻法,留针30 min。每周针灸1次,并配合中药,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法半夏10 g,党参片10 g,炙甘草6 g,黄芩片9 g,生姜10 g,大枣4枚,瓜蒌30 g,麸炒枳实10 g)口服治疗。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2个月余,肿块明显减小,患者放弃手术治疗。


按语:该患者素体较胖,胖人多痰湿,且平素情绪急躁,肝气不畅,气机不畅,痰气交阻于胸中,发为乳腺肿块(乳腺癌?)。《针灸大成》言:“内关,主气块,及胁痛,劳热,疟疾,心胸痛。”内关属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循胸出胁”“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且通于阴维脉,“心胸内关谋”,故内关可治疗心胸部疾患。患者乳腺肿块增大速度快,且触之有弹性,病由气而来,痰气交结发为肿块。治疗时,“实则心暴痛泻之”,针刺行泻法则愈。患者平素情绪急躁,脉弦滑,为气滞痰结证,配合小柴胡汤瓜蒌枳实以和解少阳,理气散结,消交阻之痰气。


腰痛


患者,女,35岁,2018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自述腰部沉重疼痛严重10 d余,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刻下症:腰背不能屈伸,伴胸闷,眠差,食欲不佳,舌质淡,有齿痕,脉尺部弦紧而沉。诊断为寒湿腰痛。治疗选取右侧内关穴,用烧山火方法行针,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治疗后患者自述腰痛症状消失,配以中药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加味治疗(炙甘草10 g,干姜10 g,茯苓15 g,白术30 g,续断片15 g,路路通15 g)口服治疗。14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2周后痊愈。


按语:该案患者寒湿聚于腰部,失于温化,致气机不行,胸闷不舒,诊断为寒湿腰痛《金匮要略》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该案患者脉证一致,为肾着之病。针刺内关可畅达三焦气机,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化,亦有调畅情志之功;行烧山火针刺手法可助温阳化湿之功,使腰部寒湿以化,疼痛消散,又予以甘姜苓术汤加味以巩固疗效,病得以解。


喘证


患者,男,14岁,2019年8月23日就诊。患者时发气喘、气短、咳嗽半年,间断服药(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遇事着急时喘促、气短症状加重,伴小便不利,两胁下拘急不适,舌色淡、质嫩,脉弦。诊断为气郁痰阻型喘证。治疗选取右侧内关穴,用泻法行针,行针1 min后,咳喘、气短、咳嗽症状减轻,留针30 min。每周针刺1次,发作期采用泻法行针,未发作时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针刺治疗期间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法半夏12 g,党参片10 g,炙甘草9 g,黄芩片6 g,生姜12 g,大枣3枚,苦杏仁10 g,麸炒枳实10 g,紫苏叶10 g)口服治疗。14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3周后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语:该案患者,正值青少年时期,情绪急躁,肝气盛,肝木旺而侮肺金,肺失宣降,痰气交阻于胸中,故脉弦,症见咳喘。《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患者气短、咳喘不应全责之于肺。手厥阴心包经“循胸出胁”“起于胸中”,而肺居于胸中,则针刺内关可治疗心、胸、肺部疾患。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历络三焦”,可通调三焦之气,肝主疏泄,喜条达,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故针刺内关亦可条达肝气。“实则心暴痛泻之”,泻肝木之气,则肺金之气自安;发作期证属急、实,以泻法针刺,气短、咳、喘、嗽症状得解;未发作时平补平泻调畅气机即可;予小柴胡汤加减以司少阳升降,通达少阳之枢,以助疗效。


小结


从治疗部位上讲,内关穴可治疗咽喉、心、胸部、腰部疾病。中医认为,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可减缓心率,调节情绪;心开窍于舌,舌与咽喉相连,内关可治疗咽喉部相关病证,如梅核气;心包经走行“循胸出胁”,所过即所治,故内关可治疗胸部疾患,如乳腺肿块、喘证;内关可畅达三焦气机,温阳化湿,可治疗肾着之寒湿腰痛。从治疗疾病上讲,针刺内关可治疗异物阻塞咽喉、梅核气甲状腺癌术后、乳腺肿块、腰痛、喘证、情志病等,但所治皆不离“气”。以上6个病例中,皆是通过针刺内关达到行气、畅调三焦气机的功效。气行,则水化、血行、津布、神明,故针刺内关重在“调气”,可治疗以“气”为主要病机的多种疾病。


独取内关的行针手法至关重要。在《金针赋》及后世医家针灸专著记载中,行针操作方法各有发挥。乔宏双副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常用2种行针手法,即补法和泻法、烧山火透天凉。补法是进针到适度深度后轻微捻转,轻轻往里压针,快速提起,即慢进快出,行针10~15次后,适度留针,一般为10 min左右为宜,重复上述操作3次左右,最后1次行针后起针。泻法是进针到适度深度后轻微捻转,轻轻往外提针,快速按针,即慢出快进,行针10~15次后,适度留针,余同补法。在行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时,针刺深度由浅至深,可分为天、人、地三部。烧山火的特点为缓进速出,以“按”为主,进针至天部,按照天、人、地的针刺方向缓缓三进,进针至地部,即为“按”,随后快速出针至天部,为1次行针,行针5~10次后,适度留针,一般为10 min左右为宜,重复上述操作3次左右,最后一次行针后起针。透天凉的特点为缓出速进,以“提”为主,进针至地部,按照地、人、天的针刺方向缓缓三退,退针至天部,即为“提”,随后快速进针至地部,为1次行针,余同烧山火法。在行针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针刺部位皮肤的紧张度适当调整进针速度,或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消除其紧张情绪,减轻疼痛,防止滞针等意外情况发生。行针总体原则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补法和烧山火以补、以热为主,泻法和透天凉以泻、寒为主。由于患者体质、针感各有所异,具体进针和起针速度、行针力度、针刺深度及时间不必拘泥于达到“针下热”“针下寒”的标准,应以得气、皮下针感改变、患者自觉舒适、症状减轻为度。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