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痛风消肿汤》合痹痛散外用治湿热瘀堵性痛风,屡取捷效!
痛风中医乃“痹证”范畴,最受累的部位是足第一跖趾关节,特点是突然发病且无前兆,疼痛难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针对急性痛风发作者,吾有一方,配合外敷用药痛风散,取名《痛风消肿汤》,一般急性发作五到七剂,必愈!
处方组成:赤小豆60g、制乳香10g、制没药15g、银花藤120g、苍术20g、白芥子15g、米仁100g、玉米须50g、当归15g、生地20g。
痛风散外用配方:赤小豆、血竭、川乌、马钱子、土别等,水煎服用,痛风散以葱汁调敷于红肿处。
加减方,有表症可加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如水肿严重加二丑;阳明郁热重而便结,加川军;局部红肿严重有高热者加水牛角石膏。
此方有清热化浊,消肿化瘀止痛之功。针对下肢关节卒然红肿热痛而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舌红苔黄腻而脉滑数。等上述急性痛风发作者。此方以急性发作者为最佳,轻者一二天立郊,而严重者五至七天也必愈!
方解: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而清热解毒消痈之功。此方用赤小豆者,主散肌表之湿热,泻血中之郁热而利经络之水湿以治此痛风为主药;急性痛风发者,有红肿瘀痛,需舒筋活络,化瘀理血而消肿痛,用乳香没药加银花藤当归生地者,有流通经络以活血去瘀之功,有清热凉血以消肿止痛之效,四药合用,宣通一切经络气血之红肿凝滞,治内外疮疡而肢体红肿疼痛者,吾常用之,恒多有奇效。用米仁苍术取四妙丸之意,以加强清热利湿而通筋利痹之功。用玉米须伍白芥子者,所谓之尿酸等浊痰瘀热之炎,仍从水道而解泄也。更伍之痛风散外用,对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则剧者,有奏功神速耳!
余取2019年一急性痛风案例,以观其效。
罗某某,男,44岁,江西南昌人,身体肥胖,因工作原因,常年洒水不断,荤腥常吃,患高血压痛风血脂高多年,医院处方开,厄贝沙坦氨氯地平秋水仙碱血塞通片等已服2年,因7月中旬外地朋友来访,打了二夜麻将和喝了冰脾酒致痛风又发作,右脚趾跖关节红肿疼痛,在社区门诊点滴二天抗生素病情无明显效果,遂由朋友介绍于2019年7月26日来门诊用中药来治疗。
刻诊见体形高大肥胖,面部皮肤红光油腻,右脚趾跖关节红肿而触之有热感且疼痛难忍,活动后患处关节疼痛明显,大便不畅,肛门觉热,小便黄短赤,舌白腻,脉浮弦。
此痛风病乃湿热下注,阻滞经络而致急性痛风发作。一诊疏方十剂如下:麻黄15g、连翘30g、杏仁15g、赤小豆60g、大枣12枚、生姜30g、桑白皮15克、炙甘草10克、乳香15g、没药15g、银花藤120g、薏米80g、苍术 20g、二丑30g、生地 60g、大黄[后下]15g。同时痛风散葱汁外敷 。一付药可煎2次,2次药汁可混合到一起,分上下午各服一次。生冷饮料不吃,水果蒸熟吃,大油腻少吃或不吃,晚饭不吃。早睡早起,早5点到6点起床,煅炼一小时,晚10点以前必须睡。
二诊,路途远电话告之,服药第一天起大便溏泄一天六至七次,每次量多,泄后精神反轻松,每天都如此,一周后大便微溏,体重减轻有5公斤之多。嘱遵上述良好生活方法,一个月以后到医院做一个肾功能尿酸查后随诊。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罗华昌,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