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蔡立民:气血双补巧治项痹(颈椎病)案

求道

浏览:302

时间:2024-06-08

李某,女,时年42岁,于2019年05月14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颈项酸胀不适伴左上肢外侧麻木,当时无明显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敷贴膏药、理疗后稍缓解。近2天,患者诉麻木症状加重不能缓解,遂来找蔡主任诊治。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精神一般,面色稍白,颈项酸胀不适,左上肢外侧至小指外侧麻木,无放射痛,时有头晕、心悸,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脉细弱。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气血亏虚)。

  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黄芪20g ,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0g,枸杞15g,茯苓10g,川芎10g,砂仁5g(后下),鸡血藤30g。

  共7剂,日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9年05月21日

  患者诉手麻木较前缓解,仍有纳呆,眠欠佳,易醒,小便黄,大便干硬,口不干。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处方:睡眠欠佳为心血不足,纳呆、疲乏为脾气亏虚表现,以补气血,理气通络为治法,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20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5g,远志5g,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鸡血藤30g,龙眼肉10g,肉桂5g。

  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9年05月28日

  患者前方服用7剂,诉颈项部酸胀感较前好转,上肢麻木减轻,偶有胃不适,气短乏力,纳可,便干,有血,眠欠佳。舌淡,苔淡,脉细。

  处方: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5g,当归15g,龙眼肉15g,远志5g,夜交藤20g,柏子仁30g,党参15g,枸杞15g,火麻仁20g。

  患者再来门诊,诉手臂麻木感明显好转,纳眠皆可,月经量正常。

  经治疗约2个月后复查,唇色红润,颈项胀痛感消失,头晕、气短乏力症状消失,舌淡红,脉濡。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颈椎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证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原因引起。《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颈椎病为现代社会常见病,因外感风寒湿热、或外伤、或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工作)、或劳逸失度、或饮食失宜、或七情内伤所致,临床多虚实夹杂。

  治疗颈椎病的药物和方法很多,包括中药、手法、牵引、封闭、手术和功能锻炼等。蔡主任应用中药治疗颈椎病强调辨证施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受累的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的病变,缓解症状。根据临床验证,蔡主任对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蔡主任认为本病之气血两虚乃属虚损,立益气养血、补肾培元之法,选用八珍汤归脾汤加减

  本案患者症见唇色苍白,时有头晕、心悸,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脉细弱等气血亏虚之征。蔡主任认为本病属项痹的气血亏虚证,治宜气血双补。中医学理论认为精血同源,故于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培元为法,选用益气养血的八珍汤鸡血藤枸杞等补肾益精生血之品,滋养精血,八珍汤党参熟地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合营,川芎活血行气,共奏益气养血之功。蔡主任临床善用鸡血藤,其效舒筋活络,补血行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关联词条:

  • # 颈椎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东莞市人民医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