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用药杂谈之黄芩

四君人参

浏览:447

时间:2020-09-02


性能概说


黄芩,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黄疸,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热性疮毒,胎动不安等。其老根中空而枯者为枯芩,善清肺火;新根中满而坚实者为子芩,善清大肠火;黄芩炭善于止血。笔者喜用黄芩治疗肺热型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及鼻炎,还有湿热型肝胆病以及胃肠炎;同时也多用来治疗各种与热有关的过敏,出血及先兆流产等。


使用要点


第一,黄芩归肺经,善于治疗肺热咳喘。常被用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咽喉炎等,这被大多数医家所认可,并被列为清肺热第一要药。现代研究也发现黄芩的抗菌作用很强,优于黄连,且不会耐药,被誉为“中药抗生素”。共识不必多言,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它治疗哮喘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哮喘的发生和过敏相关,发作时也经常合并感染,治疗较为棘手。临床观察这些合并感染的人群表现肺热者居多,用黄芩清肺是无可厚非的。但难得的是黄芩同时拥有非常强大的抗过敏作用及抗炎解痉作用,这些都是哮喘病人最需要的。单纯中药对症治疗哮喘若遇到效果不佳时,加一味黄芩往往就能立竿见影。于某,女,54岁。支气管哮喘10余年,近日因感冒后触发哮喘发作,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喉中哮鸣如吼,舌苔黄厚,脉洪数。拟方为鱼腥草30g,桑白皮20g,胆南星10g,蒲公英30g,紫苑20g,款冬花20g,清半夏15g,杏仁10g。服药3日,效果不显。加黄芩15g,第二日咳喘顿除,呼吸顺畅。


第二,黄芩可以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比如常见的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等。《本草正》记载黄芩善解肌表之热,能治斑疹。由于黄芩有明显的抗过敏和抗炎功效,所以过敏性皮肤病表现湿热或热毒为患的,用上黄芩通常都会使治疗效果出其不意。如一男性病人张某,28岁,因食用海鲜后周身出现红色风团而来诊。按急性荨麻疹拟方:黄芩15g,黄连10g,栀子15g,苦参15g,甘草20g,防风15g,鸡血藤30g,益母草30g。仅一剂痊愈。误食虾蟹导致热毒内蕴,蒸于肌表,发为风团,黄芩不仅能清化肌表斑疹,还能清解胃肠热毒,实属标本兼顾之良药。


第三,黄芩善于治疗胃肠湿热,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痢疾等表现痞满呕恶,泻痢腹痛者。著名方剂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等等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它在治疗胃肠湿热中的地位。临床发现,胃肠湿热绝大多数和病菌感染关系密切。作为有“中药抗生素”美誉的黄芩理应倍受重视。拿慢性胃炎为例,笔者曾经看过一篇论文,用大量黄连,西药,黄芩黄连三组做比较。抑杀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最强的居然是黄芩黄连。回顾我们学过的方剂黄芩黄连很多都是配伍在一起的。古人在没有科学实验的条件下能发掘出这么宝贵的药对组合,实在令人叹服。


第四,黄芩能治疗肝胆湿热,如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胆囊炎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芩主诸热黄疸,汉代张仲景小柴胡汤亦用黄芩清泄邪热治少阳病。现代很多医家也运用柴胡黄芩这个药对来治疗各种肝胆疾病,如名中医焦树德刘渡舟等前辈。笔者曾遇一慢性肝炎患者何某,男,37岁。右胁满闷不舒,厌食喜呕,口苦咽干,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效仿前人拟方为黄芩20g,半夏10g,柴胡10g,郁金15g,蒲公英30g,鸡血藤30g,苍术10g,茯苓20g,鸡内金20g,翌日获效,连服10剂而愈。

另外,黄芩还可以治疗血热出血,热性疮毒,血热胎动不安等疾病。


注意事项


黄芩苦寒,容易伤胃,脾胃虚弱的病人需要慎用。如果病情需要,最好饭后服用,这样可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发生胃痛呕吐或腹泻的可能性。另外,虽然黄芩中药抗生素的美誉,但不建议大家中药西用。有些医生一见炎症或病菌感染就盲目的用清热解毒中药来消炎,这是不可取的。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临床上很多炎症在中医辨证为寒的并不少。过度依赖现代研究成果容易误入歧途,那些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当作参考。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汪庆安,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