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不寐
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常妨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承受着不寐所带来的痛苦。
关于不寐的治疗,西医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应对办法。服用安眠药治疗失眠,不但会使病人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而且长期服用抗失眠药物还会产生一定的依赖作用。然而祖国医学治疗不寐却有很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不寐也不例外。不寐病因尽管有很多,但是都与不良情绪——“郁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怒气伤肝,肝脏阴阳失调,神魂不安,不寐随生。
常见的不寐证型有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胆郁痰扰、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和心肝血虚等,无不涉及肝郁。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肝火上逆;或木郁克脾,脾土不运,气痰郁火,胆郁痰扰;或肝火消耗肾阴,子盗母气,阴不敛阳,肝阳上亢;或肝火灼伤肝阴肝血,母病及子,心肝阴血不足,均可引起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导致心神不安,发生不寐。
由此可见,不寐的诸多类型无不起始于肝郁。因此,辨治不寐应以舒肝解郁为基本法则,而仲景四逆散则是疏肝解郁之无上妙方。
笔者采用四逆散加味方辨治不寐,结果获效理想。
基本方药:柴胡15g、白芍20g、枳实15g、甘草10g、夜交藤60--100g、合欢皮30g、当归15g、白术15g。
四逆散舒肝达郁;加当归、合欢皮、夜交藤养肝益心安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加白术健旺脾土。
若为肝气郁滞型,证见不寐,胸闷叹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舌暗红、苔薄白腻,脉弦;加半夏秫米汤,以解郁健脾,和胃安神。
若为肝火上炎型,证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加丹皮、栀子等,以开达木火,清肝宁心安神。
若为胆郁痰扰型,证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咽干,头重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合黄连温胆汤,以清胆化痰,宁心安神。
若为肝阳上亢型,证见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加龙骨、牡蛎、钩藤、珍珠母、生地、菊花等,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若为心肝不足型,证见失眠健忘,夜寐不安,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眼花耳鸣,手足抽搐或麻木,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妇女月经量少或涩滞不行,舌淡苔薄,脉细弦或细涩;合归脾汤加减,以养肝益心安神。
治验举例:患者赵女,42岁。2014年3月26日诊。主诉:不寐2月余。2个月前因怀疑丈夫有外遇,而与丈夫争吵,遂致夜不能寐,一夜不睡一两个小时。屡服镇静催眠药及安神养心等药物,无有收效。诊见患胸胁胀痛,喜太息,腹满便溏,倦怠疲乏,纳食无味,口干少饮,舌淡紫、苔薄白腻,脉象弦缓。辨证:不寐(土郁木滞,心神失养);治以疏肝理脾,宁心安神;拟上述肝郁气滞型方药;并辅以心理疏导之法。
前后服药10余天,患者睡眠时间和深度均明显改善,每夜能睡眠七八个小时,伴随症状也基本消失。患者甚为欣喜,称之前服药无数,花钱过千,却没有疗效;此次服药10多剂,花了200多元钱,效果却想不到的好。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