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肾法的临床应用
肾实证,是指由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病证,由寒热偏胜、水湿壅闭、瘀血停滞等原因所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肾之为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并对其实性病证有较多和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张沽古《医学启源》解释说:“前后不通,肾气实也。”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若邪气壅盛于肾,关门开合失利,则前后不通,故为肾实证。这些经典论述都为肾实证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丰富了肾实证的内容,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肾著、肾水、奔豚气等肾实病证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更加具体的描述了肾实的证候,并确定了肾实宜泻的治疗原则;他在《诸病源候论˙肾病候》中说,“肾气盛为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实也,则宜泻之。”到了唐代,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医家们从临床实践出发,使肾实证的理论更加丰富完整,创立了许多治疗肾实证的有效方剂,使肾实证的辨证施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然到了北宋时期,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却提出了“肾主虚,无实也”的观点,治病多从肾虚着手。嗣后,逐渐生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思潮。如明代方隅《医林绳墨》中曰:“肾者,作强之官,有补无泻。”自此至今,肾无实证的论点便站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①作为五脏之一的主藏精、内含元阴元阳的肾脏,具有“藏而不泄、满而不实”的特性,他脏有病极易“穷必及肾”、损伤肾脏,导致肾虚证;②历代著名医家,特别是钱乙、赵养葵、张景岳等有关“肾虚”的论述和“益肾”方药很多,无形中给后世医家造成了“肾病宜补”的片面思想。以致到了近代文献,包括一些教科书,也只有有关诸种肾虚证的论述,很少见到肾实证的踪影。事实上,肾实证在临床并非鲜见。所谓“肾无实证”、“肾无泻法”,只是指肾病以虚证为多,治法多以补虚为主。绝对化的“肾无实证”,与临床实践不符,与经典理论相悖,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素问˙调经论篇》认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无虚则无实,无实亦无虚,既然肾有虚证,就应该有肾实证;肾与其它四脏相同,也有虚实之别的。
《内经》“邪气盛则实”的理论,认为肾实证是肾经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多为外邪侵入肾经,或肾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寒热、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肾经所致。张景岳《类经˙疾病类》对虚实慨念的解释是“实证有邪,虚证无邪。”可见,只要有六淫、痰饮、瘀血、滞气、饮食等邪气之存在,就是实证;肾为五脏之一,难免遭受病邪的侵袭,因而出现肾实证是很自然的。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邪由内生,皆可导致肾实证。
有关肾实证的临床表现,《灵枢˙经脉篇》指出:“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骨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上热而痛”;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肾病候》说:“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重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认为:“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或热,见于二便”;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指出:“小便频数涩痛,遗精白浊,脉洪滑有力,肾经确有实热也。”肾实虽表现各异,而二便不通是为主症。综合经典条文及临床实践经验,肾实证的主要症状归纳为二便失常,水肿胀满,腰脊疼痛,阳强不倒,阳痿遗精,妇人月经不调等。结合肾之生理病理特点,当湿热侵犯肾经时,导致肾主藏精、主生殖功能失常时,可发生遗精、阳萎、不育、带下等病证;当风寒湿等邪气侵犯肾经时,导致肾主水及司二便功能失常时,就会引发肾着、水肿、癃闭、不孕不育等病证;肾为胃关,血气滞留肾脏,则开合不利而发生腹胀、癃闭、二便不通等病证。可见肾实证发病关键是“下焦壅闭”。综上所述,肾实证乃《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之谓,是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或血气滞留肾经,导致致肾脏功能失调所致。
肾实证总以邪实为主,治当“泻有余”。《灵枢˙经脉篇》指出“肾足少阴之脉......治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诸病源候论˙肾病候》提出“是为肾气实也,则宜泻之。”临床中肾病有虚有实,肾虚宜补,肾实宜泻,虚实错杂应攻补兼施。临证只有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切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根据相关资料和临床体会,笔者将肾实证分为相火亢盛、瘀血内阻、湿热袭肾及寒湿阻遏四种类型。
一、相火亢盛型:证见少腹热胀,睾丸肿痛,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胸胁时痛,耳鸣耳聋,溲赤涩痛,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等;可见于遗精、阳痿、阳强、尿浊、淋证、崩漏等病证中。关于其治疗,《景岳全书˙论证》指出 :“若肝肾实火不清,或遗精或见血者,大都清去其火,水必自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肾篇》之清肾汤(知母、黄柏、乌药、赤芍、泽泻、龙骨、牡蛎、茜草、海螵蛸)可作为此证型的首选方药。
二、瘀血内阻型:证见腰脊疼痛如折,痛如针刺或刀割,牵引下腹部拘急刺痛,甚则腰腹部可触及有形肿块,小便滴沥不畅或点滴不出,小腹胀结不舒,水肿胀满,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等;多见于腰痛、癃闭、肾积、水肿、关格、精浊、精癃等病证中。孙思邈《千金方》说:“肾邪实,则精血留滞而不通。”治当活血祛瘀、理肾化浊;方拟少府逐瘀汤加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精瘀”证即为瘀血内阻型肾实证。著名《内经》专家程士德教授以著名的活血行气方剂血府逐瘀汤治疗阳痿,屡获效验,认为治疗阳痿不一定要用补肾法;指出精气溢泻是肾的正常生理功能,精气亏损是肾虚证总病机,而精气郁滞、精血壅阻是肾实证的总病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年第06期;作者:王均贵)。
三、湿热袭肾型:证见遗精频作,口舌生疮,心烦少寐,溲赤浑浊或尿涩不爽,腰腹胀满,大便溏臭,口苦恶心,苔黄腻,脉濡数等症;多见于阳痿、遗精、癃闭、尿浊、尿血、腰痛等病证。如《丹溪心法》说:“浊主湿热”,“腰痛主湿热”,“滑精主湿热”。肾为腰之府,主藏精,宜固密不泄,若过食肥甘厚味,酿成肾经湿热痰火,下注于肾,扰动精室,则精自遗也。治宜清利湿热、安固精室;方拟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四、寒湿困肾型:证见腰脊冷痛重着,下腹拘急冷痛,阴囊湿冷,体重骨痛,形寒肢冷,尿少或尿频清长,腹大脐肿,便溏或便秘,男子不育,女子痛经,或耳鸣耳聋,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缓等症;多见于肾着、水肿、关格、癃闭等病证。肾为胃之关,肾主二便,职司开合,若因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衣里冷湿,感受寒湿,使水湿内侵,损及肾脏,使之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无制,聚水为肿,可致“肾着”、“肾水”、“癃闭”等肾实证。治当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用肾着汤加减。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