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阴囊偏坠胀痛,阴囊内如有物状,时上时下,卧则入腹,立则下坠,连及少腹,痛处不定,每因恼怒过度加剧。舌苔白,脉弦。
2.病因病机:肝经循于少腹和阴器,肝郁气滞则经脉失和,阴囊肿物偏坠成疝。
3.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药物:柴胡10〜15g,白芍10〜15g,枳壳6〜10g,青陈皮各6g,制香附10g,川芎6g,川楝子10g,延胡索10〜12g,甘草6〜10g。
方义: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川芎和血消肿,青皮、陈皮、香附、枳壳、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加减:阴囊偏坠胀痛,加小茴香、吴萸、橘荔核等理气止痛。
5.变通法:未发作时可用三层茴香丸(《景岳全书》)温寒散结,药用小茴香为主,并分别加入川楝子、木香、沙参、茯苓、附子、草装、槟榔等,分三料而成,是传统治小肠气之寒疝之良药。
(二)寒湿凝滞
1.临床表现:阴囊肿痛,昼出夜缩,或时大时小,遇寒则剧,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紧。
2.病因病机:寒湿凝滞于肝经,脉络收引而致。
3.治法:温肝散寒。
药物:小茴香10g,肉桂6g,乌药10g,当归10〜15g,白芍10〜15g,青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吴萸6g,沉香3〜5g(分冲)。
方义:茴香、乌药、沉香温经行气,吴萸、肉桂散寒暖肝,青陈皮、川楝子、当归、白芍和血消肿、理气止痛。
5.变通法:未发作时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加青陈皮、川楝子散寒暖肝。或用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加减,理气止痛。
(三)中气下陷
1.临床表现:阴囊一侧有肿胀,按之柔软,无压痛,不红不热,自觉重坠,时有少腹阴囊牵引痛,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用手按肿物,令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伴有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2.病因病机: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无以提摄,故阴囊有物下坠。
3.治法:益气举陷。
药物:黄芪15g,党参15g,甘草5g,陈皮5g,白术10g,当归10g,升麻5g,柴胡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
方义:黄芪、党参、甘草补脾益气,陈皮、白术健脾理气,当归和血养阴,升麻、柴胡举陷升清,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
5.变通法:平时可用补中益气丸长期服用。
【针灸治疗】
毫针法
用法:主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配穴用隔姜灸,5〜7壮。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本症未发时宜益气举陷。已发时宜理气止痛,温肝散寒。一般以寒证为主,间也有热证者。除用药治外,还要注意保暖,不宜过劳,保持情绪稳定,节制性交,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狐疝又称小肠气,相当于西医之腹股沟斜疝,是腹内部分肠段滑入阴囊引起的病症。目前大多主张用手术治疗,为使肿物不脱出疝环而影响日常生活,可使用疝带。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65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1123

0

四君人参

476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261

0

四君人参

734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477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080

0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畅读VIP

58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