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Yù Jīn

别名

马蒁(《唐本草》),黄郁(《石药尔雅》)。

释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四•郁金》中曰:“此根形状皆似莪术,而医马病,故名马蒁”;又引朱震亨曰:“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同此也。”临床处方亦写玉金。

来源及植物形态

郁金,始载于《药性本草》。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Ling


姜黄Curcuma longa L.



莪术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采制

冬、春采挖,摘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晒干。


炮制:用水浸泡,洗净,捞出晒晾,润进,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凉。

①《唐本草》:"味辛苦,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苦,平,无毒。"


归经:入心、肺、肝经。

①《纲目》:"入心及包络。"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兼通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


1.郁金功能活血祛瘀而止疼痛,行气解郁而疏泄肝郁,故《本草经疏》谓其为“血分之气药”。


胁为肝之分野,肝郁疏泄失常,可致肝经受病,气滞胁痛,甚则血行不畅。郁金入肝,善治肝病,常与柴胡香附白芍丹参等配伍同用。


肝主疏泄和藏血,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仅可使肝经循行部位发生胀闷疼痛,而且常影响妇女月经,表现为经行腹痛、月经不调,此乃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之缘故。郁金善疏解肝郁,又能活血祛瘀,故为妇科调经之常用,多与当归白芍香附等配伍,治月经不调,方如《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宣郁通经汤。


对于胁下癥积,郁金常与消癥散结的鳖甲,活血祛瘀的丹参泽兰等同用。


2.郁金味辛性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祛瘀止血之功。单用为末吞服,《简易方论》用治吐血、衄血。《本草纲目》引《经验方》治尿血,以郁金为末,加葱白一握同前;血淋尿道涩痛,与生地黄、蒲黄车前子等同用,如《普济方》郁金散。肝经郁火,火热逆行而上以致倒经,本品与清热凉血、引火下行的生地黄、牛膝栀子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卷三》生地黄汤。


3.郁金入心经,功能清心开窍,但开窍力较弱,清心力佳。常与石菖蒲竹沥栀子等配伍,用治湿温病邪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等症,有凉血清心、行气开郁之功。方如《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


对于因痰气壅阻、闭塞心窍所致的癫痫、癫狂,常与白矾同用,功能消除痰涎,清心开窍,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白金丸


4.湿热蕴结于肝胆,可致黄疸郁金入胆经能利胆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枳壳等同用;用治胆结石,常与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同用。《四川中药志》以本品与熊胆、明矾等研末为散或作丸,治黄疸胆结石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6~12g;磨汁或入丸、散。


注意:1.畏丁香。2.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无效。"

②《本草汇言》:"胀满,膈逆,疼痛,关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

③《得配本草》:"气虚胀滞禁用。"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


2.《唐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3.《珍珠囊》:"凉心。"


4.李杲:"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


5.《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散。"


6.《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


7.《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8.《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作痛。"


9.《本草述》:"治发热,郁,咳嗽,齿衄,咳嗽血,溲血,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


10《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


11.《本草从新》:"能开肺金之郁。"


12.《要药分剂》:"凉血。"


13.《本经逢原》:郁金,辛平无毒,《本草》以为辛寒,误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


14.《本草经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共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


15.《本草汇言》:"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故治胸胃膈痛,两胁胀满,肚腹攻疼,饮食不思等证。又治经脉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与血,亦各循其所安之处而归原矣。前人未达此理,乃谓止血生肌,错谬甚矣。"


16.《本草经读》:"郁金,气味苦寒者,谓气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云血积者,血不行则为积,积不去则为恶血,血逆于上,从口鼻而出,则为衄血吐血,血走于下,从便溺而出,有痛为血淋,无痛为尿血,即金疮之瘀血不去,则血水不断,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统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于积血,特取其大有破恶血之功也。盖血以气为主,又标之曰下气者,以苦寒大泄其气,即所以大破其血,视他药更进一步。若经水不调,因实而闭者,不妨以此决之,若因虚而闭者,是其寇仇。且病起于郁者,即《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大有深旨,若错认此药为解郁而频用之,十不救一。至于怀孕,最忌攻破,此药更不可以沾唇。即在产后,非热结停瘀者,亦不可轻用。若外邪未净者,以此擅攻其内,则邪气乘虚而内陷。若气血两虚者,以此重虚其虚,则气血无根而暴脱。此女科习用郁金之害人也。"


17.《本草求真》:郁金,辛苦而平。诸书论断不一,有言此属纯阴,其论所治,皆属破气下血之说。有言性温不寒。其论所治,则有疗寒除冷之谓。究之,体轻气窜,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凡有宿血凝积,及有恶血不堪之物,先于上处而行其气,若使其邪、其气、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难消者,须审宜温、宜凉,同于他味兼为调治之。如败血冲心,加以姜汁童便;去心疯癫,明矾为丸、朱砂为衣之类。若使恶血、恶痰、恶瘀、恶淋、恶痔在于下部而难消者,俟其辛气既散,苦气下行,即为疏泄,而无郁滞难(羁)留之弊矣。书云,此药纯阴而寒者,因性主下而言也。有云是药性温者,因气味辛香,主上而言也。各有论说不同,以致理难划一耳,因为辨论正之。

按语备注

1.郁金,以功效为名,则可知主要功能在于解郁。既入气分以疏肝解郁,复入血分以活血调经,且能化痰湿以开心窍,凉血热以止吐衄。至于黄疸之症,用之能利胆退黄,配合应用,亦有一定功效也。


2.郁金入药品种有川郁金、广郁金之分。川郁金(黑郁金)为温郁金的块根,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断面灰棕色,主产浙江;广郁金(黄郁金)为姜黄(黄丝郁金)的块根,色黄,断面橙黄色,主产四川。两者功效相似,川郁金功偏活血祛瘀,血瘀诸痛证多用;广郁金功偏行气解郁,肝郁气滞证多用。临床处方亦有川玉金、广玉金之名。


3.香附郁金皆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临床上每每配伍,而香附药性偏温,止痛之力较佳;郁金性偏寒凉,止痛之力较缓,且能化痰湿、凉血热、利胆退黄也。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