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三医案:痹证
岳某,女,60岁。医案编号:055H024。
初诊:1997年5月20日
双手指肿胀疼痛二十年,再发并加重半个月。患者二十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双手指关节疼痛,发热,后逐渐出现关节肿胀,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曾多处治疗予以西药中药汤剂及服中成药,病情时有减轻时有加重,缠绵不愈。近半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双手指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发热(T37.3℃),神疲乏力,指关节肿胀略红。舌质淡红,苔黄腻,脉象沉弦。类风湿因子:(+),血沉:12mm/h。
诊其为痹证,证属肝脾肾功能失调。病因风寒湿三气外侵,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风湿病,湿在脾(脾虚生湿),寒在肾(肾虚生寒),风、热在肝(肝虚生风,木郁化热)。
治以祛风疏肝清热,健脾祛湿温肾。拟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
桂枝10g,白芍30g,知母20g,炙甘草10g,麻黄3g,制附子15g,防风10g,白术10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黄芪60g,柴胡15g,黄芩10g,延胡索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5日。
二诊(1997年6月6日):病人服上方15付后,手指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指关节活动较前灵便,红色变浅,饮食及二便正常,无心悸,发热等表现,查: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上方去元胡,加川芎20g,日1剂,连服20日。
三诊(1997年6月27日):病人服上方二十付后,精神好转,手指肿胀疼痛色红均已消失,指关节活动正常,复查类风湿因子:(-),血沉:11mm/h,疗效显著,舌淡红苔薄黄,脉沉。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当今医学界感到十分棘手的疑难病,中医将其归入痹证。由于“寒湿深侵入肾,损骨缩筋,最终导致形体变形”即指此类病人发生形体上的改变。《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指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本案例双手指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发热,神疲乏力,属于热痹。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抗O正常。关于痹症之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先决条件是因内在肝脾肾不足,方可导致外来风寒湿乘虚而入。脾虚生湿,肾虚生寒,肝虚生风,寒湿之邪性质属阴,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而此病历病变关节肿胀发热,说明在寒湿之中蕴含郁热,寒湿在脾肾,郁热在肝经。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寒热并用方剂,一则温补脾肾,散寒祛湿;二则补肝疏木,清热祛风。配以五苓散通阳化湿。两方并用,紧扣病机,故获佳效。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