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刘燕池教授临床思维导读 之 鼻炎

求道

浏览:230

时间:2025-01-05

鼻炎

李某,女,25岁。初诊2013年9月25日。

患者一月前(正值八月),受寒后出现鼻塞,清涕,偶见咳嗽,痰白,容易咳出,无发热无汗。一周后咳嗽症状愈,仍鼻塞,流黄浊涕,黄痰,小便黄,有异味。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稍数。

1.病证要点:临证诉求,以一周来发作鼻塞、浊黄涕、黄痰、溲黄、便干,苔黄脉滑数等症为诊治要点。

2.证候分析:首先用八纲辨证方法来进行分析:

(1)第一阶段之临床主证,属表证还是属里证?从受寒出现相关症状,说明是表证,而非里证,因为里证是发热而不恶寒。但是,确定表证后,则须分析是属表寒、表热、表虚表实

不符合表虚证,因为表虚证是以自汗为其特点。

不符合表热证,因为表热证是以黄痰、黄涕、咽痛为其特点。

根据由受风寒而发病,涕清,此是表寒证特点,故可确定其为致病因素有寒邪束表。又因无汗,说明属表实证。表实则说明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处于相争阶段。故本证第一阶段应是由于感受风寒外邪,而出现的风寒表证。

鼻塞为肺卫功能失调,肺气不宣而致。无汗为感受寒邪,腠理闭密,汗孔闭塞所致。风寒之邪入里,寒邪犯肺,肺失宣肃,则咳吐白痰。

(2)第二阶段之证候分析,可以看出病邪已由表入里,寒邪已解,入里化热。早期咳嗽咳痰症状已愈。说明此刻已无外寒表邪。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故热邪灼肺,其涕黄浊。肺与大肠表里,大便干,系肺热下移大肠所致。小便黄,属湿热下注膀胱。舌红苔黄、脉数均属热象,脉弦滑稍数属湿郁化热。

说到湿邪,是脾虚湿浊内生?还是外感湿邪困脾?患者正当青年时期,从病史中无慢性病史或久病内伤而致脾虚之可能,因此应从外湿致病去考虑。考虑患者为长夏季节(八月)患病,外界湿气较重,患者感冒后,正邪相争,正气耗损,故易受环境影响,感受湿邪。

湿邪为病,可分为外湿困脾及湿邪内生。两者关系又有何联系?

患者为青年女性,无久病病史,亦无饮冷食凉伤脾之主诉,因此,环境潮湿的外湿内侵,乃是发病之主因,但由于湿邪困脾,“脾恶湿喜燥”,故外湿可转化为内湿,湿浊困脾之病势进一步发展,内湿、外湿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患者虽无大便稀溏、黏腻不爽等症,考虑系湿邪不重;亦无周身困重、神疲纳呆等症状,故考虑患者亦无明显脾气、脾阳之虚弱。

综上分析,患者应属湿热证。

(3)脏腑辨证分析:首先分析其热证,然后分析其湿证。

《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鼻属肺系,为肺之门户,为肺窍。《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肺主宣发粛降,肺气清利,则肺之气上注清窍,鼻得清阳充养则窍道顺畅、嗅觉灵敏。故鼻鼽首先责之于肺。进一步分析如下:

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故脾运化水湿,配合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肺脏受邪,代谢失司,脾脏最先受到影响。

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关。肺主一身之气,即指宗气是由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通过贯心脉以行气血而布散全身,营养周身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主统血,主升清。所以,肺气充盛,则脾之生理功能方能正常。若肺系受损,则影响到周身气机的升降功能,脾气亦随之受损。除上述辨证分析外,亦可由如下临床见证,予以证实:脉滑可见痰饮,苔薄黄微腻可见脾湿,水液代谢失司,水湿上蒸于舌。总之,该病例应是病始于风寒束肺之表实证,后感受湿邪,又入里化热致肺热痰阻。

3.辨证与辨病:肺热痰阻;过敏性鼻炎

4.治法:清肺化痰,脱敏开窍

5.方药:辛夷散合麻杏石膏汤、过敏煎加减

辛夷10g,炒苍耳子3g,荆芥6g,防风3g,双花10g,连翘10g,鱼腥草30g,牛蒡子6g,蜜麻黄3g,生石膏(先煎)15g,杏仁泥10g,五味子10g,蝉蜕6g,乌梅6g,知母10g,黄柏6g,生牡蛎30g(先煎),浙贝15g,滑石粉15g,桑白皮15g,陈皮10g,车前子10g,云茯苓15g

七剂,水煎日二次服。

该患者经二、三诊,药后证大愈。后经随访,鼻炎未犯。

6.方义:方用麻杏石膏汤(麻黄杏仁、生石膏,去甘草)主治外寒内热,能清肺热而开肺窍;过敏煎五味子蝉蜕乌梅)则有收有散,升降并举,阴阳并调,具有御卫固表,增强免疫功能、抗过敏之效。用生牡蛎浙贝母功能软坚散结。茯苓陈皮同用,有二陈汤之意,功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肺开窍于鼻,肺热清则鼻窍通利。治疗鼻炎的有效药为辛夷苍耳子荆芥防风,功在散风祛湿,以通鼻窍。此处风药用量要小。其它如用双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鱼腥草牛蒡子,以疏风散热,清解鼻咽热毒;用知母黄柏,以清热解毒,清降相火;用茯苓车前子滑石粉,以健脾渗湿,清热利尿;用桑白皮、生牡蛎浙贝母,以泻肺祛痰,软坚散结。上药合用,确有清肺化痰,脱敏通窍之功。

关联词条:

  • # 刘燕池
  • # 鼻炎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刘燕池传承工作站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