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由通络法治疗黄褐斑想到的

四君人参

浏览:550

时间:2020-09-01

患者冯某,女,30岁,面部黄斑丛生1年,经外用祛斑霜和口服美容养颜药物3个多月,并无寸效。现症:整个面部泛发黄斑,斑块大小不等,最大者如绿豆大,以两颧部为重,触之不凸起,压之不退色,经期错后7至10日,有暗红血块,5至7日乃尽;经行时乳房及腰腹部刺痛不已,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腻,脉弦涩。患者平素多情志不畅之郁。辨证:血瘀气滞,滞阻脉络;治则:化瘀理气,畅达络脉;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5g、熟地2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桔梗10g、枳壳15g、柴胡10g、土元10g、全虫3g、桂枝15g、甘草10g,嘱服7剂,药尽而经来,黄斑渐退。继服5剂,黄斑日渐退尽。此后经水调畅,伴随症状也未见再发。多次随访,黄斑未有复发。


按语:黄褐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所致的皮肤病;皮损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边缘一般较明显,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感,生气、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祖国医学认为,络脉在人体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为血气汇聚之处;多种原因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营卫失和,日久瘀血郁阻面部络脉,黄褐斑由此便产生了。这就好比水塘,如果长期水液不流动,水就会变质、变脏、变黑、甚至变臭,此时若能使水液流通,则旧去新来,水液会重新变得清新秀丽,这也就是所谓的“流水不腐”。


显然,黄褐斑是络病的一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曾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著名的“久病入络”理论。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加显著。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络病病因也分为外感和内伤,辨证也分为虚证和实证。


无论是因虚络滞还是因实络滞,都应以通为法。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通络法有多种,叶天士提到的就有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等法;但不论哪种通络法,均以辛通为主,叶氏认为“辛散横行入络”。《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温通络药有桂枝细辛白芷等,辛香通络药有降香麝香檀香薤白等,辛润通络药有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辛咸通络药有全虫、蜈蚣地龙蝉蜕、乌蛇、水蛭、土元等。其实,各种通络药是需要配合应用的,因为这样会互增药效。


虚证络病治疗要补益兼通之法。《灵枢·卫气失常》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络虚不荣也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络气虚选四君子汤加减,络血虚选四物汤加减,络阴虚选六味地黄汤加减,络阳虚选右归汤加减。当然,有时会两种以上的络虚证合并出现,用药应灵活变通。络病以补为通、塞因塞用时,也应酌加辛通药物。

关联词条:

  • # 黄褐斑
  • # 血府逐瘀汤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