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武连仲教授针刺止痛十二法

求道

浏览:560

时间:2023-09-28

1 调神止痛法


1.1 机理


①神与感觉的关系,即对全身感觉调节的作用。神为人体最高统帅,主宰全身,职司运动、感觉等各种功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作出反应,即神和志的关系,故神与痛直接相关。②痛与心的关系。因痛而苦,而苦入于心,心主苦,痛发于心,而心主神明,故治痛当调神。③疼与痛的关系。疼是病邪,是致病因素,痛是人对体内外疼的感知,疼是客观的,是从体外而来或从体内而生的,痛是指人体的主观感觉,痛是人体的正气,是特异性的感受,是对疼的反应,因疼而痛,因痛而苦。止痛方能止疼,故要止痛首当调神。④神与志的关系。志是神之功能的一部分,志随神动,调神使神转志移而止痛。


1.2 治法


①调神法,取清心开窍之穴:内关水沟少府郄门劳宫涌泉以及十二井穴十宣穴等。诸穴皆施提插泻法,十二井、十宣施雀啄法泻法。②拿魂法,取通督调神之峻穴,施以适量的手法,达到阴阳互换,使神由昏至醒,可选哑门风府大椎风池等穴。注意必须审慎,密切观察病人,严防损伤脑髓。


2 通经止痛法


2.1 机理


经络不通。①经络本身不通,如局部肿胀致使脉道不通。②经气不通,如气血壅滞或气血不足之枯涩。气血不足为虚,阻塞为实。


2.2 治法


疏通经络。一是取放散走窜的腧穴;二是使气至病所(针感);三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极泉少海环跳委中等诸多穴位,施提插手法,使痛处有窜动抽针感。经气不足者鼓舞气血,施补法或加灸。


3 巨刺止痛法


3.1 机理


根结流注,上下相应。十二经的经气在人体的出入有不同部位,有出有入,有离有合,有标有本,二者是相系相应的。因此经气的出入浅深离合都是相对应的。人体有根穴结穴,二者相对应的点或一前一后或一上一下,说明人体的经气有上下左右对应的关系,且是规范的两极对应,从经络的分布和经气的运行上都有两极对应(地球南北两端有联系,西医的神经生理学也有类似,如两个兴奋灶有距离的远近,越近越融合,相反则不融合)。


3.2 治法


针刺疼痛的对应穴位,非穴位处则取阿是穴,上痛取下,左上取右下,右上取左下,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上病针下,下病针上。如左上牙疼取右内庭、脑内疼取涌泉


4 刺络止痛法


4.1 机理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①祛瘀通闭,祛除瘀血阻滞,经络开通气血畅利,通则不痛。②宣散壅实过盛之气血,盛则为壅,壅则阻,气血壅盛积热闭阻得以宣泄而止痛。③祛瘀生新,祛瘀血生新血,以补为通,适于虚证之血涩不通。各类痹症亦皆可用之。


4.2 治法


可按穴位也可不按穴位。主要先取痛的部位或循经取穴,无穴位可点刺瘀血静脉之局部,以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重者加拔火罐出血2~5 mL。


5 郄穴止痛法


郄穴有止痛缓急之效,共有16个,即十二经脉各有1个,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也各有1个。郄穴对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疼痛治疗效果明显,而且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心胸疼痛郄门,坐骨神经痛跗阳,偏头痛会宗等。


6 温经止痛法


6.1 机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主张“辛开苦降,温散寒凝”,并有 “非温不开,非温不化”之说。温则散,散则通;辛则开,开则通,故能温通经脉,宣闭止痛。治疗各种病痛施以温热之法,可有开通经络、温化瘀浊之功效,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6.2 治法


各种灸法,重灸为主,可选取相应穴位疼痛局部施艾炷灸、艾条循经雀啄灸、隔姜灸隔蒜灸或隔辛热药饼灸。


7 阻力针止痛法


取患侧阿是穴,深刺至疼痛部位的深度,向一个方向捻转,要使肌纤维缠绕滞针,直到发生最大的阻力捻不动为止。要围绕最痛的部位,让患者做出最痛的姿势,在最痛的时间,做最痛的主动运动,施用雀啄泻法,适合于拘挛疼痛软组织损伤扭伤等,可达到缓解痉挛止痛的目的。


8 宿针止痛法


长时间留针,不要在疼痛的局部,而要在离痛处较远的相应穴位,做完手法后长时间留针数小时,但不宜超过24小时,多沿皮刺,进针25 mm左右,也可用揿针。如取至阳穴治疖肿疼痛,选粗针横刺之后,胶布封贴即可。


9 围刺止痛法


使疼痛范围减小的刺法,即在疼痛部位的周围扎一圈针,在中间痛处不要扎针,使病邪集中,范围缩小,疼痛区收缩,刺针圈逐渐缩小,疼痛的程度、范围变小。围而刺之,适合于疼痛成面、范围较大者。


10 鼎刺止痛法


是祛邪的一种刺法,属泻法,可疏散痛处病邪,即在痛处围刺,在远心边缘留缺口,不围针。同时在围刺缺口附近选取有窜动抽针感的穴位,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使瘀阻之病邪有去路,驱而散之,可消散疼痛


11 透刺止痛法


一针刺两穴,目的在于增加通达疼痛局部经气的作用,适用于表浅的疼痛局部。如眉棱骨痛攒竹鱼腰;面颊痛可太阳地仓;偏头痛颔厌悬厘等。


12 龙虎交战止痛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一种足趾串针止痛法,即从趾第一关节外侧,骨下方赤白肉际处进针,穿透数趾。足底为阴经所过,为阴中之阴,主应人腹部深处。最痛的部位激发阴气,足大趾属虎,足小趾属龙,属虎头蛇尾,虎主寒,龙主火,这种穿透足趾的针法,意为龙虎交战、急攻病邪而止痛。适用于腹内剧痛,如心绞痛胆绞痛、胰腺痛、泌尿系结石等症。


13 典型病例


13.1 血管性头痛


某女,46岁,教师,2003年3月12日初诊。诉右侧头痛5年,时轻时重,曾在某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治疗均未见效。近来发作频繁,头晕,低头时加重,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行经正常,脉沉细,舌苔白。辨证:系肝郁气滞,气血阻滞少阳经脉所致。治法:调神止痛(调神法)。取少府,施雀啄法。经4次治疗痊愈。少府乃是手少阴心经之荥穴,清心、利窍、调神,疗效十分满意。


13.2 外伤头痛


某女,20岁,学生,2003年2月2日初诊。诉2个月前劳动时不慎跌倒摔伤头部,当时昏迷数小时后苏醒,但头痛头晕,不敢睁眼,睁眼则感旋转欲倒,恶心呕吐,经某医院治疗症状改善出院,但头痛一直未停。面色少华,舌质黑暗,脉涩。辨证:瘀血停滞经络,不通则痛。治法:刺络止痛法,取双侧太阳放血。一次放血后症状稍减,继续放血,头痛进一步减轻,但未根除。考虑该症瘀血日久,非温痛则不化,再用艾条局部悬灸,温通经络气血而获愈。


13.3 腰椎间盘突出


某男,52岁,干部,2003年7月8日初诊。诉工作中腰部突然疼痛,尚能活动,次日起床疼痛加剧,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某医院拍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对症治疗,睡硬板床休息,仍疼痛不减,故求针灸治疗。舌苔白,脉紧。辨证:证系肾气素虚,加之努劲劳动,督脉太阳经受损被阻,气血瘀滞。治法:郄穴止痛法,取阳跷跗阳手太阳小肠经养老,当时痛止,可任步行走。


13.4 网球肘


某男,36岁,干部,2004年9月10日初诊。诉平素不行体力劳动,搬家时不慎用力过猛,随即右肘尖高骨处微痛,日渐加重,持物不能,微有肿胀,压痛明显,半年有余,曾行针灸热敷,效不显著,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纳可,二便调,舌苔白,脉沉弦。辨证:证系不内外因损及经络,阻滞不通。治法:通经止痛法。取颈臂穴,施提插手法,使窜动抽针感到手臂,3次则愈。嘱注意右臂勿用力过猛,否则易复发。


13.5 肩周炎


某女,47岁,工人,2004年5月17日初诊。诉右肩臂痛2月余。2个月来右肩及臂疼痛不止,遇阴天及夜间疼痛加重,抬举困难,臂外展及后背时尤为困难,曾到某医院针灸及烤电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月经正常,饮食可,二便通。查:舌尖红、苔白略腻,脉弦细,右肩部有广泛压痛。辨证:体质素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之邪,稽留经络关节之中,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致肩臂疼痛,抬举困难。治法:阻力针止痛法。在其右肩部找最痛的姿势的最痛点,刺至疼痛的深处,向一个方向捻转,要使肌纤维缠绕滞针,在最痛的时间做最痛的运动时,施以雀啄泻法,以达到宣通气血、止痛缓急之目的。针3次后症状明显缓解,针10次后,痊愈。


14 小结


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其病理变化基础是气血运行障碍,不通是导致疼痛的最终原因。疼痛是一种感觉机能,按照中医理论,感觉属神的活动,神由心所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武老基此理论在止痛过程中,强调调神宁心、志转神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心燥则痛甚,心寂则痛微”。针刺通过“以移其神”使“神归其室”,从而达到止痛目的。因此在治病时,要注意重用调神通窍的经穴。总之,名家前辈的上述方法屡治屡效,为笔者目睹,非常宝贵,我们理当努力继承和发扬。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