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颌下颈前结喉两侧部位的粗肿称颈粗。
颈粗历代医家均归属于瘿或瘿气一类病证范围,因其发于结喉两侧,又称 “侠瘿”(《灵枢•经脉))。《山海经》中所称的“缨”,亦即瘿。从历代记述来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地区性的颈粗,发于一域,老幼皆然,如《山海经》中所说的“拘缨国”,即指此而言;另一种是没有地区性的,多发于青年人,并以妇女为多见的颈粗症。前者除颈粗而外,全身症状不甚明显,而后者多兼有比较明显的全身症状,本症所述主要是指后者而言。
本症与瘰疬、失荣、发颐等发于颈部的病证而致的颈粗症状不同。瘰疬、失荣发于颈侧颐下或耳后部位,且质较硬,累累相连。发颐则发于颐下,起病急,病程短,且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而本症则起病缓,粗肿多发于结喉两侧,质软,按之少有压痛,且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心肝阴虚颈粗:颈部粗肿或大或小,亦可不甚肿大,但心肝阴虚症状明显,可见心悸,心慌,心烦不眠,自汗,短气等,以及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目外凸而感觉干涩等表现。甚者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盗汗,腰膝痠软,手指震颤或抽搦,或男子梦遗滑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痰气郁结颈粗与气血瘀结颈粗:前者为痰结所成,后者为血瘀所致。缘痰结血瘀形成的原因,均由于肝郁气滞。故二证都有肝气郁滞的临床表现(胸闷、胁痛、易怒、头晕等)。若为痰结者,则气机不畅,水湿不化为津液而凝聚成痰,必表现有痰结见症(颈粗漫肿、按之软、不痛或微痛、发胀、苔白或腻,脉弦或滑)。若为血瘀,必病程日久,而见瘀血凝结之征象(颈粗肿大明显,按之质硬而痛、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痰气郁结者,宜行气涤痰而化郁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加减;气血瘀结者,则宜行气化瘀以消瘀结,方用活血散瘀汤。由气郁而致痰结或血瘀颈粗,临床固可见到,然临床上兼有气滞痰凝血瘀,即所谓痰瘀并作者更为常见,故行气破气、软坚祛痰、活血化瘀为常用治法,行气常用青皮、陈皮、香附、枳实、木香、香椽等药,祛瘀则选丹参、赤芍、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苏木、水蛭等药,软坚宜用牡蛎、瓦楞、贝母、昆布、海藻、海蛤壳之类。痰结、血瘀颈粗初得之可为实证,久则正虚邪实,攻伐之中尚须顾及正气。
心肝阴虚颈粗与痰气郁结颈粗、气血瘀结颈粗:颈粗一症,虽为痰结或血瘀所成,为有形之实邪,然临床一旦发现颈部粗肿,病已缠绵日久,正气已虚,表现为心肝阴血虚损,心阴不足则心悸、心烦、易惊、失眠、低热、自汗、短气;肝阴不足则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目外凸且干涩,甚至出现手足颤动、抽搦、烦热、盗汗、腰痠等症状。治宜滋阴补血而佐以软坚散结之品,方用四物汤合一贯煎,或用补肝汤加牡蛎、瓦楞子、昆布、海藻等药。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