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颌下颈前结喉两侧部位的粗肿称颈粗

 

颈粗历代医家均归属于瘿或瘿气一类病证范围,因其发于结喉两侧,又称 “侠瘿”(《灵枢•经脉))。《山海经》中所称的“缨”,亦即瘿。从历代记述来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地区性的颈粗,发于一域,老幼皆然,如《山海经》中所说的“拘缨国”,即指此而言;另一种是没有地区性的,多发于青年人,并以妇女为多见的颈粗症。前者除颈粗而外,全身症状不甚明显,而后者多兼有比较明显的全身症状,本症所述主要是指后者而言。

 

本症与瘰疬、失荣、发颐等发于颈部的病证而致的颈粗症状不同。瘰疬、失荣发于颈侧颐下或耳后部位,且质较硬,累累相连。发颐则发于颐下,起病急,病程短,且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而本症则起病缓,粗肿多发于结喉两侧,质软,按之少有压痛,且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痰气郁结颈粗:结喉两侧或一侧漫肿,边缘不甚清楚,肤色如常,按之软,不痛,或有轻度胀感,常伴有胸闷胁痛或胀,易怒,舌苔白或腻,脉弦或滑。

气血瘀结颈粗:颈前粗肿较大,因病积日久而质地稍硬,发胀或按之轻度疼痛,皮色不变或赤络显露,呼吸不畅,或吞咽有阻碍感觉,胸闷胁痛,易怒,舌质暗,脉沉涩。

心肝阴虚颈粗:颈部粗肿或大或小,亦可不甚肿大,但心肝阴虚症状明显,可见心悸,心慌,心烦不眠,自汗短气等,以及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目外凸而感觉干涩等表现。甚者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盗汗,腰膝痠软,手指震颤或抽搦,或男子梦遗滑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痰气郁结颈粗与气血瘀结颈粗:前者为痰结所成,后者为血瘀所致。缘痰结血瘀形成的原因,均由于肝郁气滞。故二证都有肝气郁滞的临床表现(胸闷胁痛、易怒、头晕等)。若为痰结者,则气机不畅,水湿不化为津液而凝聚成痰,必表现有痰结见症(颈粗漫肿、按之软、不痛或微痛、发胀、苔白或腻,脉弦或滑)。若为血瘀,必病程日久,而见瘀血凝结之征象(颈粗肿大明显,按之质硬而痛、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痰气郁结者,宜行气涤痰而化郁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加减;气血瘀结者,则宜行气化瘀以消瘀结,方用活血散瘀汤。由气郁而致痰结或血瘀颈粗,临床固可见到,然临床上兼有气滞痰凝血瘀,即所谓痰瘀并作者更为常见,故行气破气、软坚祛痰、活血化瘀为常用治法,行气常用青皮陈皮香附枳实木香、香椽等药,祛瘀则选丹参赤芍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苏木水蛭等药,软坚宜用牡蛎、瓦楞、贝母、昆布海藻、海蛤壳之类。痰结、血瘀颈粗初得之可为实证,久则正虚邪实,攻伐之中尚须顾及正气。

心肝阴虚颈粗与痰气郁结颈粗、气血瘀结颈粗颈粗一症,虽为痰结或血瘀所成,为有形之实邪,然临床一旦发现颈部粗肿,病已缠绵日久,正气已虚,表现为心肝阴血虚损,心阴不足则心悸心烦、易惊、失眠、低热、自汗短气;肝阴不足则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目外凸且干涩,甚至出现手足颤动、抽搦、烦热、盗汗腰痠等症状。治宜滋阴补血而佐以软坚散结之品,方用四物汤一贯煎,或用补肝汤牡蛎瓦楞子昆布海藻等药。

总之,颈粗一症,或为实证,或为虚实夹杂之证。痰结、血瘀所致者,初起可为实证,病久则为虚实夹杂证,心肝阴虚颈粗为虚实夹杂之证。其治疗或逐痰,或攻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以逐其实邪,或滋养心肝之阴,以补其不足。

文献与评述

洞天奥旨瘿瘤》:“瘿有三种,一血瘿,一肉瘿,一气瘿。血可破,肉可割,气可刺。其实三种具宜内消,不宜外治。”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