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毛以林:发2个用温病方的医案

四君人参

浏览:737

时间:2020-09-14

病案1.黄某,男,36岁。岳阳市人。


2013年8月1日初诊: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至40摄氏度,呈阵发性发作,症状反复至今,在多家省市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未查明病因,经抗病毒、抗炎诊断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后去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仍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遂返回,改求中医。刻诊见:发热,神疲乏力,倦怠,口干口苦,喜饮冷,饮之不多,咽痛,唇裂痛,纳差,大便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湿温病

病机:中焦湿热夹毒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芳香理气化浊

选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寇仁10g,  藿香10g(后下), 茵陈15g, 滑石30g, 通草10g,石菖蒲10g,  黄芩10g,  连翘10g, 浙贝10g, 射干10g,栀子10g, 薄荷10g(后下) 。×7剂


2013年8月15日  二诊


症见:诉服药3剂,热退,咽痛缓解,又自购7剂,现仍有轻度口干,舌质淡红,苔白腻,药已中的,原方继用7剂。


脉案诠解:患者病发夏季,炎夏季节,天暑下逼,地湿 上腾,人处气交当中,感受了湿热病邪,发为湿温湿热之邪,客于气分,经久不解发,以致长期发热不退。本案舌质红、苔黄腻,口干苦,喜冷饮,可见为热重于湿,而咽痛、热势高,则为湿热夹毒之征象,湿阻气机,则见神疲乏力,倦怠。关于湿温病的治疗,正如吴菊通所说:“徒清热则热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当辨热与湿之多寡,合理应用祛湿与清热两法,本病热重于湿,且夹有毒邪,治当清热、祛湿,佐以解毒,方以甘露消毒丹最为合拍。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配木通,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合贝母、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湿浊,宜畅气机。共成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之功。


《温热经纬·卷五·九十五》甘露消毒丹条下:“雄按: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芒种后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温热时疫之病.则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症。但看病人舌胎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宜细细评味。

 

病案2.张某,男,56岁,长沙市人。


2013-6-17初诊:诉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不退,在我市某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经多项检查未作出明确诊断,同时使用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多种,半月无功。咨训在我院工作的朋友,建议其改用中药治疗。遂出院,求救于中医


刻诊:体胖,发热,每在下午2时后加重,常高达39~40℃,5时以后热势减,口苦,口干不饮,身酸痛而困重,脘痞纳呆,倦怠乏力,小便黄,大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濡。


西医诊断: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湿热

病机:少阳湿热痰浊证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浊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枳壳10g,  陈皮10g, 滑石30,甘草109g。


2013-6-22二诊:服上方2剂,热退,身酸痛而困重,脘痞纳呆,倦怠乏力已明显好转,口不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守上方7剂。


脉案诠解:


患者发热,每以下午2时以后加重,并无恶寒之象,此即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口干不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濡,为湿热之邪客于少阳之典型证候。湿困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脘痞纳呆;湿邪客于肌肉,气机受阻,而现身酸痛而困重,倦怠乏力之证。故方以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浊。药用方中青蒿苦寒、柴胡辛寒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合青蒿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辨证用药丝丝入扣,故久热之病,随手而解。


附:重点温习经典内容


湿温法则


温热论》:邪(湿热,编者注)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临证指南医案·湿》华岫云按: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关联词条:

  • # 发热
  • # 毛以林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帖内容由注册会员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